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闫祯 《教育探索》2002,(9):56-58
现代教学论应运而生,它是传统教学论的新发展。本以前瞻的眼光,着力论述了现代教学论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和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传统教学论的发展趋向,同时也简要地论述了现代教学论在其他六个方面也体现了传统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一、改革中若干问题与困惑的反思 1.从课程与教学关系论争中思索,关注改革中过程性的教学行为,释放教学张力,走出已经或正在步入的“新制度课程”的误区。有关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论争历来普遍存在,从不多把课程问题纳入学术研究领域而导致的教学论涵盖课程论的传统,到近代以来因为重视教学内容更新而重视研究课程问题导致的课程论涵盖教学论的传统,再到以“课程实施”或“实践的课程”替代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作为存在的事实,真实地预告着有关这一论争的某种前提:即要将教学(论)纳入课程(论)之中。  相似文献   

3.
孔子“学习中心”教学论思想具有以下特色:一是以学为中心;二是学、习、行结合;三是学、思结合;四是学、志统一;五是讲学、修德结合。这些思想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及其具体的环节、内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今天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仍具有借鉴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分析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特点与利弊,以及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论的范畴与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论范畴是教学论独特的思维形式,是教学论的理论要核与基石;建立起由学科的概念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之必须,也是学科成熟的主要标志;在分析教学论范畴和理论体系关系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论的基本范畴进行归类和梳理,提出并阐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范畴及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实践教学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论是与理论教学论相对的教学理论,所谓理论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理论的再研究,是一种书斋献式的研究。而实践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生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研究,是一种深入“课堂田野”的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论的提出与完善动摇了传统主流的理论教学论“一枝独秀”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余年的发展,教学论学科经历了显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困惑发展的低迷阶段、综合发展的重建阶段。教学论在理论探索方面,作为教育学的下位学科,有过显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在面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挑战时,又经历了困惑发展的低迷阶段,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论研究者沉溺于教学理论建构,缺乏对教学实践真正的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挑战,面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机遇,教学论学科建设应坚持实践取向,调整研究方向,深化研究内容,加强学科体系重建。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论是与理论教学论相对的教学理论 ,所谓理论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 ,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理论的再研究 ,是一种书斋文献式的研究。而实践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生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 ,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研究 ,是一种深入“课堂田野”的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论的提出与完善动摇了传统主流的理论教学论“一枝独秀”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教学论的表述危机与研究转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论是与理论教学论相对而言的 ,它是通过深入教学活动的“课堂田野”来研究教学生活而形成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论研究方向的转变 ,而且标志着教学理论表述方式的创新 ,从而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在教学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密切合作中 ,实践教学论正在发展成为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主流取向。  相似文献   

10.
吉标  徐继存 《教育科学》2006,22(6):41-44
教学论学科历经近三十年的恢复和发展,确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惑。我们认为,教学论研究主题不只是探求教学本质与规律,更在于关照教学实践;教学论研究的目的不只在于能指导他者的实践,更指向研究者自身实践的完善;教学论研究方式需要“群体合作”,但更依赖“个体探究”。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入手,引出建构主义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以及相应产生的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并阐明在教学改革当中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建立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和试图阐明美国教学技术的学科性质的目的出发 ,对美国的教学技术与我国的教学论进行比较分析。文章从有关学科演化发展的背景、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视角等几个方面对两个学科进行了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对建构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思路以及与教学论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学理论知识增长的两种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教学理论“知识传统”及文本的省察,教学理论研究知识增长分为两种合法理路:1.传统。认为教学理论传统的功能一方面在于作为一种源泉、一种背景,在持续的积累和扩展中推动教学知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批判和扬弃的契机,通过不断变革创新促进教学知识的发展;2.理念(先行结构)。认为教学知识增长是对各种教学理念的整合与吸纳过程,一种范式之间不断流变的过程。教学理论知识增长两种路向的探讨意在表明教学理论研究的“爱”教学智慧的柢质。  相似文献   

14.
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国内许多高校也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关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论证已经日臻完善,但关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的论述却很鲜见,本文首先分析微观经济理论结构和研究方式,然后提出一些有利于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走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20年,我国教学论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拨乱反正,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2.解放思想,引进外国的优秀化;3.进行理论探讨,着手教材建设;4.深入教学实践,开展教育实验;5.课程论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我国教学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教学论界已开始反思和检讨教学论学科本身的发展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检讨预示了我国教学论的发展方向: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学论研究的指导,是一项严肃艰巨的任务;2.整合教学论研究成果,改变散无序状态;3.进一步明确我国教学论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文本与话语分析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失语与失范、“在者”与“在”、“真”与“假”、范式等四个层面进行了问题清理,认为其间共存的“主义式”的研究理路阻碍了对教学理论学理的冷静审视,严重地干扰了教学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遮蔽了对教学知识形成之传统、增长之规则的冷静关切。由此启发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郭杰 《海外英语》2012,(11):144-145
A well-translated instruction manual not only provides complet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products,but also creates aesthetic appealing to bring out purchasing and repurchasing actions.So how to render a qualified and successful instruction manual to the users or consum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Based upon the Skopos theory,this paper is dealing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instruction manuals in reality.Through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kopos rule,the coherence rule and the fidelity rule to translation,it is found that skopos theory are of great guidance to the instruction manual-translating.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探索哈耶克政治学自由主义内涵对于教学自由的意义。按照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教学自由有三层含义:第一,教学自由是一种不受强制的状态;第二,存在于师生关系中,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的;第三,是在政治权利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权力。教学自由必须以教与学双方遵守共同规则,承担相关责任作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With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the key mediators betwee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outcome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good measures of classroom proces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Yet, collecting reliable and valid information about a construct as complex as instruction poses important conceptual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wo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d the properties of measures of instruction based on a teacher‐generated instrument (the Scoop Notebook) that combines features of portfolios and self‐report. Classroom artifacts and teacher reflections were collected from samples of middle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s and rated along 10 dimensions of science instruction derived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ratings based on direct classroom observations were used as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struments that combine artifacts and self‐reports hold promise for measuring science instruction with reliability similar to, and sizeable correlations with, measures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is work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design, and use of artifact‐based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rtifact‐based instruments may illuminate features of instruction not apparent even through direct classroom observation; moreover, the process of structured collection and reflection on artifacts may have valu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ir potential value and applicability on a larger scale depends on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match between the instrument and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 the intended uses of the measures, and the aspects of classroom practice most amenable to reliable scoring through artifacts. We outline a research agenda for addressing unresolved questions and advanc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around the measurement of instructional practice.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9: 38–67, 2012  相似文献   

20.
只有从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视野出发,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师可以利用的支架类型体系,从而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