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瑾 《青年记者》2003,(1):14-15
2002年10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百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会暨优秀新闻工作者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2.
交通岗亭前,一位青年民警正为坐着残疾人的轮椅车充气。残疾人探身用手摁着管卡,一根皮管如同一条纽带,将两人的感情连系在一起。人民警察爱人民的炽热之情,温暖着残疾人的心。这就是奎屯市公安局刘玉贵同志的摄影作品《胜似亲人》。这幅作品立意新颖,构图明快,富有时代气息,在1986年全国公安系统“卫士之光”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刘玉贵从事公安工作20多年,业余爱好摄影。他节衣缩食,自己购置照相机及洗印放大设备,同时还购买了不少摄影方面的图书资料,如饥似渴地钻研摄影技术。最初,他只拍些生活照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闯进了新闻摄影的门槛。1983年的一天,兵团131团场派出所顾满良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贴近基层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要求之一。和平时期,军事摄影应更多地关注官兵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一名女记者,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着一种工作的激情奋战在新闻第一线,就是因为我能够透过摄像机的镜头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感动和快乐。在无数次的感动和快乐的记忆中,今年记者节前下基层的经历让我铭记一生。在这次省记协组织的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活动中,我们真正走入了盘锦农民的生活世界,体验了做一天农民的特殊经历。第一站是到盘锦市  相似文献   

5.
金秋季节,吴印咸、徐肖冰、侯波、杜修贤、陈默、吴本立、刘长宗等老摄影家来到延安,与延安的摄影工作者进行了座谈,讲述了自己的摄影经验。 88岁的老摄影家吴印咸,是我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担任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37年,他和袁牧之同志携带摄影机辗转来到延安,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今年5月,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邀请他举办个人影展,展出53张照片,轰动了美国摄影界。纽约《华侨日报》发表评论称他是“中国历  相似文献   

6.
<正>摄影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其最基本的功夫是,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那些具有传播价值的真实事件。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最主要的功能有四:一是对新闻源的"可视"性,二是对新闻事件的"定格"功能,三是对表达新闻主题的"放大"作用,四是在新闻传播中的"不可替代"性。正因为新闻图片具有以上四个基本特征,因此,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作为  相似文献   

7.
用镜头说话     
《中国体育报》为了全面报道本届奥运会盛况,自9月11日至10月2日推出《奥运特刊》,在强调内容丰富的同时,对版面设计特别是新闻图片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视觉的冲击力是各报竞相追求的目标。《中国体育报·奥运特刊》在图片的运用中采取了突破性方法。开幕式当天以一、四版通版的方式,在两版中间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地方安排了九栏双主大标题,用一大三小的四张照片占满九栏,使图片的冲击力达到顶点。为了使版块平衡,又在通版左上角安排了一张反映开幕式文艺节目的不规则组合照片;通版右下角放一张竖片,整块版面美观、大方、平衡、有震撼力。  相似文献   

8.
用镜头说话     
徐寒 《记者摇篮》2010,(3):74-75
用镜头说话,是我们电视人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新闻报道,电视与平面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同样的事件,电视可以通过记者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现场,而平面媒体需要通过文字叙述。换句话说,电视用的是镜头语言,报纸靠的是文字语言。  相似文献   

9.
摄影大师卡蒂埃·不列松曾经说过:“我们是恒变世界中的被动观者,惟有的创造就在于那按快门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确,摄影的魁力就在于把握那难以预知的瞬间。新闻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更是担负着记录生活的使命,它要求把持相机的人能够在那短短的一瞬间拍出真实且富有创造力的想像。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的王瑶,无疑是同行中的佼佼者,走进她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一张张精彩的影像,更有影像背后那颗热爱摄影、关切生活的执着之心。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摄像机镜头应该是他思维的表现和延伸,就象文字记者的思维须借助手中的笔表达一洋,摄像机镜头是表现电视新闻记者思维的最好载体。用镜头表现思维,就是说,一  相似文献   

11.
一位印度老人睡在长凳上,他的小狗睡在下面,这是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一位摄影师按动快门,此时此刻,连警觉的小狗都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  相似文献   

12.
王宁 《军事记者》2014,(7):71-71
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经历告诉我.有些新闻写成文字可能不易体现新闻价值.但拍成图片“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新闻照片能生动、直观、形象地反映新闻事实,且感染力、冲击力强,用图片报道新闻.可以起到“一图胜干言”“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近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先后发表1870幅图片报道。在此。谈谈对新闻摄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注定是一个无眠的夜晚. 十年前的那个时刻,注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香港回归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了!那一天,那一晚,我和妻子,还有几岁的儿子,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未眠.  相似文献   

14.
赵康 《新闻导刊》2008,(1):43-44
21世纪中国传媒真正进入了读图时代,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无不努力推出具有震撼读者的好照片,其内容直面人生、直击社会、揭示自然。在富有独特魅力的摄影语言表现中,画面形象的冲击力、吸引力和感  相似文献   

15.
刘灵芝 《军事记者》2012,(10):34-35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达,电视业界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和挑战。怎么样才能把已有的电视受众留住,如何把电视节目做得好看、把栏目办得红火.成为当代电视人的困惑。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讲好故事,用故事吸弓1受众,是媒体人一直都在探讨的话题。当今传媒界,流传美国《华尔街日报》善讲故事的做法。作为电视媒体。用镜头讲好故事,应该成为其从业者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庞瑞和 《新闻战线》2022,(3):112-113
用思辨的眼光观察社会变迁,用朴实的细节记录时代变革,是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所在。新闻摄影记者应始终关注城市,以普通人的视角、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寻找生命的美 我在申请到非典病房采访时,通过北京市卫生局申请等了3天都没有批下来,后来经过报社与自己的不懈争取,最终总算是过了关。4月29日上午10时,我眼睛戴上护镜,脸上戴3层防护口罩(两层口罩 “猪嘴”),身上穿着双层防护服,手上是双层胶皮手套,头上戴双层帽子,脚上是双层鞋套。照相机全部用软塑料包起来,只留出镜头、取景窗和数码显示窗。当我走  相似文献   

18.
沈文 《新闻实践》2009,(12):53-54
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被人们记住,通常是一幅触发读者心灵激荡的照片,它往往通过反映人物命运的典型瞬间而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怀。当我捧读大学好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记录他20年新闻摄影生涯的纪实作品《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时,  相似文献   

19.
20.
纪录片《转身》是作者深入变革中的农村,历经半年多的拍摄,用心感受的真实记录。作品通过一个村庄的变迁,几个村民的生活和感情的起伏,极其真实和细腻地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农村的变化与进步,堪称记录新时代农村、新时代农民的力作。本片获河北省社教节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