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广寻线索     
有位战友看了我的几本“剪贴”后,发现大部分都是连队里的生活“琐事”。不解地问:你那些线索是咋得来的? 我刚搞报道那阵子,是在连队当战士。部队驻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范围小,信息不灵,这对写新闻是个极不利的条件。怎么办? 一天,我的老乡小郑探家回来,闲谈中,他说起一件  相似文献   

2.
传统笑典     
秀才 有位秀才,年将七十,妻子忽然生下一个儿子。因有了年纪而生的,就取名年纪,隔一年又生一个儿子,似可以读书,就取名学问。再隔一年又生一儿子,笑道:“这么老了,还生儿子,真是笑话。”因此取名笑话。三弟兄长大了,无事情做,叫他们进山打柴,回来后,丈夫问:“三个孩子,谁打的柴多?”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没有,笑话倒有一担。”攀高 有甲乙二人同行,甲看见达官贵人,就对乙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见了我难免下车相见,不想麻烦他。我回避一下。”没想到避人官员的住宅内,官人见了诧异说:“是何混蛋,藏在我家,想干什么?”叫外人痛打一顿,赶走。乙问:“既是好友,为何受  相似文献   

3.
瓶瓶罐罐     
采访一对新婚夫妇,我问他们幸福不幸福(好欠揍的问题),他们甜蜜地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当然幸福。”我又问:“就没有一点不满意对方的地方?”这对夫妇脾气真好,竟然没把我赶出来,新娘柔声款款地对我说:“惟一觉得不足的是他总不让我买化妆品,每次去商场,我给他机会表现,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获奖     
那是20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还在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村当农民。春节期间,一位老农逢七十大寿,村民请来了电影队,放的是故事片《甜蜜的事业》和《小花》。电影开演后,青年农民成和平搬来了一条长凳,请我坐。想起他夫妻整天成双成对,我问:“你老婆呢?”“刚刚生崽哩。”成和平对我神秘地一笑:“是个女孩,我还奖给了她50元现金。”这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来,他妻子怀孕后,总有点不放心,生怕自己生的是女孩,丈夫  相似文献   

5.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06,(5):43-43
逃跑一个战俘得了一种病,左手被截掉了。他请求敌人把他的左手送回他的祖国,对方很感动,就照做了。不久,他的右手也截掉了,他再次请求将右手送回祖国,获批准。再后来,他的右腿也截掉了,当他要求把腿送回祖国时却遭到了拒绝。战俘问:“为什么前两次可以,这次不行?”对方很郑重地说:“我们怀疑你是分期分批地逃跑。”粗心夫妻在汽车里,妻子突然抓住正在开车的丈夫,惊恐地叫道“:快停车!我们回去!我忘了把电热器的插头拔掉了,一定会起火的!”丈夫楞了一下,涨红了脸说“:不要紧的,我早就应该告诉你,我忘了关水龙头。”中国幽默网小幽默…  相似文献   

7.
访肖军     
过去,我曾读过肖军的作品和对他的批判文章,也听过关于他的一些传说,模糊中,给我留下了一个不太好的印象。但和肖军见面,这还是第一次。元旦过后不久,因工作关系,我奉命去拜访肖军。一进院门,见一老者正在搬卸蜂窝煤。他动作之矫健,似与那满头白发很不相称。我上前问: “肖军同志住这里吗?”老者打量了我一下,问:“您是谁?”我说明了身份,他爽朗地笑起来:“哈哈,这回你可问到人了。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的不幸、苦难走进新闻,给新闻带来一种异样的色彩,给读者带来一种异样的感受。 悲惨。 孟加拉,布鲁姆查拉镇。 穆巴拉克·卡杜姆家境贫寒买不起收音机,上星期他没有听到飓风警报。等到他和妻子看到潮水涨高,已经无路可逃,只好爬到屋顶上。但是大水汹涌而来,屋顶被冲垮了,卡杜姆,他的妻子和3个儿于掉进了激流。 他的妻子抱着18个月大的小儿子,很快被洪水卷走了。另外两个儿子——年龄分别为3岁和5岁,搂住了卡杜姆的脖子。 他流着泪说:“他们紧紧地搂着我,使我喘不过气来。我只好扒开他们的小手,任他们被洪水卷走,我才得以逃生。” 他哽咽着说:“我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以上是1991年5月,《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发自孟加拉飓风灾区一则电稿的开头部分。听过这位“小人物”的悲惨叙述,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场灾难的惨酷:它不仅吞噬了三万无  相似文献   

9.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10.
幽默版     
《档案管理》2005,(1):39-39
计算题埃里卡问女友:“你怎样支配家用钱?”“40%用于房租,30%用于吃饭,30%用于汽车,20%用于娱乐。”“但这加起来是120%。”“没错,这就是我的难题。”(施祥云摘)还是孩子“大夫,我的儿子一直喜欢玩沙子,又是做沙子甜食,又是盖沙塔。您觉得他需要治疗一下吗?”“这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啊。”“我们也是这么想的,大夫,可是他的妻子吵着要离婚。”(徐美丽摘)这是给您的汤格雷先生到某地旅游,住在一个小客店里,客店主人很吝啬,每天给的饭食很少。一天,他坐下来吃晚饭,见放在桌上的盘子很湿,便冲着店主说:“这盘子是湿的。”店主说:…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3.
正在食堂排队,一个文静的青年,问得怯生生地:“买凉菜是站这个队吗?这黑乎乎的是茄泥吗?这些菜多少钱一份?对不起,我头一回进这食堂,什么也不懂。”问后,方知他是新分配来的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见这副谦逊样,忽地想起上海一位大学教授在首都平息反革命暴乱后谈的一则建议: “应当给大学生以公正的评价。过于捧,过于宠,或者过于贬,都会害他们,也就害了国家和社会。”言之有理。且是百年管用的大道理。再瞅一眼正在就着茄泥啃馒头的新伙伴,暗暗祝愿——但等明年今日,依然是一个有谦逊味儿的你! 伴着这祝愿的,是担心。未来的一年中,他将付出知识、勤奋和才能,在新闻这块特殊阵地,会较快  相似文献   

14.
杨润 《新闻界》2002,(1):42
妻子下班回来,忙不迭地从小拎兜里拿出一张在本地颇有影响的报纸,严肃地对我说:“你看,报上说妻子讨厌的丈夫有五种,我对照了一下,你至少占其中四种,真不得了!”我拿过报纸,见上面《生活参谋》栏里,赫然印着一个标题:《妻子最讨厌哪几种类型的丈夫》。下面列着五条,仿佛一些法规条文。我很小心地像镜子一样逐一拿来给自己照了照,果然发现,除了“动辄骂甚至打妻子”一条外,其余如“争强好胜”、“不善揣摩爱人心理”等等,我均不折不扣地可以对号入座!我知道这“参谋”荒唐透顶,但又怕跟妻子解释不清,于是半晌后才怯怯地问…  相似文献   

15.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6.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7.
一个被列入烈士名单40年的人竟然又活了,这恐怕是谁都不会想到的。然而,他确实真真切切地话着,并且成了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人们自然关心:他是怎样“死”而复活的?送子参军“烈士”归队今年二月的一天,一位农民打扮,满腮白胡茬的老人由他的外甥陪同,风尘仆仆地来到保定驻军某部政治部接待室,他两手紧紧握住秘书处谢干事的手,激动地说:“可见到你们了!”谢干事惊诧地问:“你是……?”“我叫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9.
(一) 烦恼由心生,也由心灭 有一个制造各式成衣的商人,在经济不景气的波及下生意大受影响,因此他整天心情郁闷,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 妻子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十分不舍,就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说:“怎么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商人说:“可不是吗!”心理医生开导他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数绵羊吧!”商人道谢后离去了。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历史的机遇把我和小我六岁的李德民“放”在了一个研究生班。一见面,他称我“老师”。在大学,他是读图书馆学系的,现在居然当了新闻研究生,于是我常常以老大哥的姿态做一点善意的挪揄:“你可是混进来的,小心什么时候收回你的小红本(研究生证)。” 不久我便发现,他的思维有独特之处,性格也有独特之处。入学口试的时候,考官问他:“你是大学学图书馆学的,为什么毕业后分到了农场?”他的回答是:“这事恐怕应该去问‘四人帮’。” 小露锋芒,是当时在《市场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从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