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化指的是关于人与生物系统的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认识及维护这种关系的协调而建立的各种物质、组织制度、观念的总和。1972年6月《人类环境宣言》就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在21世纪的今天,对儿童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立足校园,依托社区,开发生态文化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来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启迪儿童,使他们意识到人类应与自然平等和谐地相处,最终成为有生态意识的人。  相似文献   

2.
郭琳 《教师》2008,(8):93-94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公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人们生态意识的强烈与淡薄直接影响到保护环境问题上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到环境政策、法规、技术措施的实施。作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生态意识亟需普及化、大众化。本文就生态意识的产生和指导作用。全民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的树立四个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生态环境控制的心理学途径,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心理根源。环境问题是由人类行为引起的,它们也能由人类行为得以扭转。笔者提出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去矫正人的资源浪费行为;通过早期社会化和环境教育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倡导生态心理学,寻找人与自然天生的情感联系,唤醒人的生态潜意识,为人类寻找心灵的家团。  相似文献   

4.
康宁 《考试周刊》2014,(79):33-33
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如何正确地对人们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好莱坞灾难片的出现,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向人类展示了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激发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进步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为友。因此,要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以此帮助学生判断人与自然关系的是非善恶,从而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理性的生态人,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又有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凝结人类深层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因此,我们探讨生态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突出它的本原意识,认识大自然;反映它的哲学内涵,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它的审美表达,提升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素养。由此证实生态文化教育有其本然性、必然性、可然性,也有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简论生态文化教育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是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其任务就是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中去,使学生明确人在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从而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问题。当前,全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已成为21世纪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救救地球” 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心愿和责任。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他们的环保知识多少,环保意识如何,环保行为如何,直接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重大问  相似文献   

9.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自觉把握。人类既是生态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生态环境的塑造者,为了在自然界中取得幸福和自由,人类必须大力提倡生态道德,力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人和自然关系变化发展的结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儒学在总体上所关心的是人类社会,但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而是坚定地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儒学中的生态意识,表达了儒学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简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  相似文献   

12.
生态意识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的思想、情感、意志、知觉和行为规范,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使命.生态意识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环境现状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注重教学实习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基础。当今世界,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已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自然界所蕴藏的可用于进行教育的知识十分丰富、生动和直观,因此,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就必须注重教学实习,...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内在和谐的作用的探求。作为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了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流露着一种深层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将1990—1999年作为“环境教育十年”。  相似文献   

17.
王甲林 《红领巾》2004,(4):38-39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当前,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持地球生态明,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然而,在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仍在继续,而且日趋严重。本认为,应在高校德育中引入环境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之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类盲目的开发和破坏性的使用,使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和人类内部的关系,懂得正确的实践方式,所有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生态意识为指导。本文从生态意识内涵的界定、生态意识培植的必要性和路径等方面对生态意识的培植进行了较为全面地阐述。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职业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并且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对青少年实施生态意识教育,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应当在课外活动中广泛地开展,还要引导学生投身生态建设实践。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物与环境知识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教授好这些理论,就能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生态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