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持续变化,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变革先后历经了学科课程发展阶段、四育并重课程发展阶段、科际课程发展阶段、统整课程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发展阶段。为了全面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教育主管部门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维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与变革,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增强了课程的整合性、提高了课程参与的多元化、提升了课程的衔接性,但仍存在课程整合程度不高、课程评价引导力不强、课程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需要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统整课程,以素养为导向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以及构建清晰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深化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3.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4.
贾勇  尹一萍 《考试周刊》2011,(53):29-31
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英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向来注重学术课程,相对轻视职业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属于典型的分轨模式。政府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采取了很多措施,仍未能消除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对立状态。英国课程专家麦克.扬在《未来的课程》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英国分轨模式的不足,并从课程原则、课程策略、课程目标、资格制度四个方面论述了整合中学阶段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课改以来在我国逐步形成的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两元对立,分析探讨了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优点及不足。认为对学科课程观不能全面否定,对经验课程观也不能"拿来主义",并据此提出了作者认为的课程概念,欲图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静态课程与动态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问题及西方社会面临的困境迫使教育重新追寻关怀价值观,关怀学派在学校教育方面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和设计方面提出了崭新的思路。在对课程意识、课程理想、课程功能批判的基础上,关怀学派提出了关怀主题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的连续性,以及关怀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开展、评价等,对于解决现代教育的困境提供了有价值的课程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核心素养对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出新挑战,校长课程领导力是落实"双减"、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重视自身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从课程思想领导力、课程规划领导力、课程开发领导力、课程实施领导力、课程管理领导力和课程评价领导力多角度着手,推进了学校课程变革,发展了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实现了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泰德·奥奇系日裔加拿大著名课程学者,他以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为理论来源,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研究方法对其现象学课程理论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与课程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课程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课程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课程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的选择、实施,也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本文从探讨课程的基本特征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课程观与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校长实施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从存在形态上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潜课程)。纵观我区校本课程开发历程,我们形成了活动即课程,学科即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应该说校本显性课程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实施。但从校本课程内涵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与反思,从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来理解课程,构建了一个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课程体系.文章对后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借用它所提供的视角,重新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重新审视了幼儿科学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3.
剖析了职教教师教育中教育学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与评价、实践课程等维度阐述了这类课程的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两所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一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不仅供本校使用,还成为其他学校的选修课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辅助教材与练习册,以及校本活动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了科研课题的带动作用、课程专家的引领作用、课程领导的组织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土资源的支撑作用、开发成果的共享作用。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扩大校本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整体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并以活动课程作为重要落脚点,突出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接轨。  相似文献   

15.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高职课程发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按照课程取向的不同,国外高职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间,涌现出的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工作本位课程等课程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也逐步创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比较国内外高职课程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出经济发展阶段的引导性、课程理念的趋同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开放性等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即课程"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教师不再被课程排斥在外,而是作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并且对课程进行创造、开发、生成。本文阐述了"教师即课程"理论的概念及构成,探讨教师课程能量的蓄积,如何成为一门好的课程,并研究教师课程能量如何释放。  相似文献   

18.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付燕 《四川教育》2020,(11):34-35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项目化课程的实践价值,全区建构起了小学高段项目化学习课程“病毒与人类”。该课程包含写作课程、观影课程、阅读课程、戏剧课程、灾难应对课程,设计了驱动性问题并建构了各阶段的课程框架,旨在达成让学生深度理解“病毒如何影响人类命运”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郭健 《广西教育》2012,(31):52-54,60
对工学结合课程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类型与评价目的进行了界说,从规划性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性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总结性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