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环境问题与表现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是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类自身。所谓人类自身的改造,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改善人类的素质。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促进着人的素质改善的历史。然而,人的素质的变化如何反过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的认识是空泛的,若明若暗的。至少,人的素质的作用是被大大低估了。  相似文献   

3.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反过来人类又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并能动地改造自然.学生学习物理.只有学以致用.即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才会使那些死概念、死规律具有生命力.学生才会感到学习物理有趣味,学习才有动力.物理知识的运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要使学生学好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农业害虫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生物圈的一些不利影响反过来又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中解决环境危机是非常重要的.为减轻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需要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现将害虫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应当深刻认识到没有经济发展就谈不上环境保护,反过来,没有良好的环境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者之间不能荒废任何一方,必须取一种"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1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的生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同时对环境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使学生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具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是我们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唤起全民环保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1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的生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同时对环境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使学生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具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是我们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唤起全民环保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蒋永红 《甘肃教育》2008,(21):22-22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反过来人类又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自然并改造自然,其知识点中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物理教师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将创新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机械能的变化问题是中考的一个热点 ,它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 .因此 ,如何处理机械能的变化问题应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大家知道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 ,质量越大 ,动能就越大 .物体的质量越大 ,举得越高 ,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 ,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可见 ,无论哪种形式的机械能变化 ,其实质都是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认识到这一点 ,对处理机械能的变化问题有决定意义 ,下面举例说明 .一、判断机械能的大小变化 .其中 ,判断动能的大小要看质量和速度的大小 ;判断…  相似文献   

11.
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已成为跨世纪的全球性课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上述五大问题的焦点尤令世人注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共同面临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再生产的严重失衡问题。因此,对当代环境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甚为必要和紧迫。一、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经典生产力的定义即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仅从征服自然的角度起见,人类生产活动的能动性既表现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又表现为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迄今为止,人类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对环境征服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从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虽然对自然的征服已包括对自然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研究,就其根本目的来说,是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人与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使人类自身与变化中的环境协调地发展,即相适应。尽管社会生活的变革,促使如何提高人类适应能力的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严峻的课题,然而对于人类适应的本质,人们仍缺乏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人类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环境,以求环境适应人的自觉能动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它的能动性。本文就如何认识人类的适应问题,从心理哲学的角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的剧增、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反过来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教学中要时时联系我国的实际,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认识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为人类服务的重要工具。它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陈光磊 《红领巾》2005,(5):126-127,134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等.对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从目前最新的考古资料来看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历史在 30 0万年左右 ,而天文学和古地质学的鉴定成果证明 ,地球至少有 4 5- 4 6亿年的历史了 ,地球演化、孕育出了人类 ,人类本为地球生物之进化的产物。自从有人类以来 ,更确切地讲 ,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 ,人类就一直生活于地球这一自然的环境之中 ,人类一方面以自己的智慧 ,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构建人类自己的制度文明 ;但同时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自然和开发自然 ,导致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的破坏与恶化 ,引发环境灾难 ,环境灾难又反过来…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历史,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改造环境的历史。而这个环境中,包含了人类和与人类相关的各种生命。可以说,这也是人类改造自身和其他生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人类生存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人居环境已成为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近年来国内外人居环境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国内对于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尺度下人类住区适宜性的评价;国外对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范围较广,在研究尺度上更加多样性.文章对国内外人居环境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外在研究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比国内更深更广,国外研究主体类型更为丰富,在研究角度上更集中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非正规居住区升级改造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中学阶段的教育又是开展全程性环境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长远而又有效的措施。因而讨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这一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一、加强环境知识教育势在必行环境是指人类生存所涉及的整个范畴,是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构成。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们为了让环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在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这种人为的改造和利用,可使环境越来越适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也造成了人为对环境的污染,使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文化形式的特殊活动.学校是文化的园地,班主任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提高文化素质是影响教育效能的基本因素,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劝告、说服、建议等能够引导学生作出预期反应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力量,这种影响力越大,班主任工作效能就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