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对主体意识之我见──兼谈图书版式设计郭生儒时下,谈论意识者甚多,出版界也不例外。不过,出版界所及,除质量意识外,几乎都是关于编辑的主体意识,对校对的主体意识好像无人问津,尽管上上下下都在检查编校质量。笔者谈校对主体意识,并非“看准冷门”,想要“填补...  相似文献   

2.
目前,不少报刊上的差错较多。前不久有人对一家大报作了检查,仅8月上半月查出的错别字就有28处之多;语法修辞上的毛病,还不计算在内。这就严重降低了报纸的宣传报道质量,给人们读报带来不少困难,有的因一字之差,在政治上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有的谬误流传,贻害深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编辑工作方面的问题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些报刊还没有对加强校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校对人员的水平也亟待提高。列宁曾经指出:“在出版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保证十分完美的校对工作。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简直就不值得出版。”(见列宁《致亲属的信件》)。校对工作是一项极为细致的业务性很  相似文献   

3.
“无错不成书”何以成为老大难———兼谈出版校对队伍建设●周奇“善本难索,错错错”1992年,一位读者有感于“无错不成书”,填了一首词,词曰:“书情急,读者哭,满眼‘臭虫’,善本难索,错错错。”何谓善本?《辞海》释义云: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  相似文献   

4.
“无错不成书”已成顽疾,多少年了,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新闻出版署连续三年组织专家进行了4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第一次(1993年)抽查20家中央级出版社的23种图书,不合格率达87%;第二次(1994年)抽查9家出版社的9种大型古籍今译图书,不合格率为100%;第三次(1995年)抽查署直属16家出版社的32种图书,不合格率为69%;第4次(1995年)又抽查了35家出版社的35种图书,不合格率依然高达80%。所谓不合格,指的是差错率超过1/万。其实,这是一个很低的标准,因为五六十年代出书允许的差错率是1/10万。  相似文献   

5.
抓队伍打基础──谈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董登高当今中国报业经济规模形成的实践,证明了报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中国报业的进一步振兴和发展及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除了深化改革,促进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之外,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各报社要不断...  相似文献   

6.
重视校对工作稳定校对队伍乔碧珠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起到辅助编辑的作用,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出版物的质量,首先在于内容,而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和公式来表达的。如果校对有了差错,好的内容也会走了样子,轻则文字、标点混...  相似文献   

7.
意识、能力与结构──也谈编辑队伍建设胡维革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编辑又是编辑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操作者。因此,编辑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人员结构和管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编辑工作乃至整个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为切实推进我...  相似文献   

8.
引进竞争机制谈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开封日报杨子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这是关系到党的新闻事业兴旺发达的一项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做大量的、长期的工作。然而,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企业管理中的竞争机制引进新闻队伍建设,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  相似文献   

9.
校对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相应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得了的,更不是轻易可以干好的。 目前,我国出版界聚集着一批不同年龄、经历、专长、性别的校对专业人才,注意对这支队伍的合理配备,及时调整,使之形成优化组合,发挥整体效应,对于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张报纸错别字的多少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一个方面。要有效地减少错别字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一个精干的校对员队伍是保证。但不少地市报,特别是都市类的地市报在这个方面做得不够。校对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人员流动性大,致使大量的差错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严重影响报社和报纸在社会上的形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校对老手”的风范──“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4)
﹃校对老手﹄的风范﹃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三文/管益农931年,鲁迅办起一个叫“三闲书屋”的出版社(实际上是自费印书的名义)并亲自撰写广告:“本书屋以一千现洋,三个有闲,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所以对于读者,虽无什...  相似文献   

12.
谈校对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出的业务刊物相当多,这是学术研究活动繁荣的表现。刊物的质量高低,当然主要决定于内容、但其他方面也不可疏忽,其中校对是重要的一环。一篇好文章,印出来错  相似文献   

13.
1995年3月20日至21日,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了校对管理座谈会。座谈会就校对体制、校对量化原则、质量保证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交流了经验,进行了讨论。座谈会讨论的这些问题,是出版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纪要》中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方法,很有参考价值,故予以全文发表。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出版校对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出版单位都深刻地认识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市场竞争来自质量的竞争,以质量求得双效是各出版单位追求的首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因图书的编校质量问题而与出版单位发生纠纷的官司时有发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对工作一时之间成了“众矢之的”。在出版界,一方面“无错不成书”,一方面校对工作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出版物每年都以10%到20%的速度增长,但应看到,校对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  相似文献   

15.
广西新闻出版系统在去年底开展的声势浩大的“百日质量活动”基础上,今年继续狠抓质量,3月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查,发现图书编校状况虽有进步,也有几种优秀、良好品,但整体质量仍未有明显的改观,合格产品不到一半,个别品种差错率超过万分之十。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尚未健全一套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编辑工作方面的缺陷外,校对这个最后一道把关的环节相当薄弱,校对人员数量少,质量不高,队伍不够稳定。实行改革开放,面向市场以后,一些出版社的领导人经济头脑加强了,利润观念加强了,而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却相对  相似文献   

16.
谈校对工作     
我国的文化,优良的传统之一,就是重视书籍、报刊的校对工作。凡是认真读书的人,有事业心的出版家,有责任心的编辑人员,都重视校对工作。因为,有好文章,固然是第一义,但如果没有认真的校对,好文章也会变为不好的文章,使人读起来别扭,甚至难以卒读。至于写文章的人,当然就更注意校对了,因为这一工作的负责与否,直接关系到他的文章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智能校对系统──工智校对通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科学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室近十年来,排版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校对工作仍停留在手工阶段。能否用计算机实现电子自动校对成为计算机界和出版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工智校对通”是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承担国...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书初版时,都由作者亲自校对过。1945年郭沫若在校完《十批判书》清样以后,还写了如下的话:“《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中国假如由我辈任校对,而有更笃实的学者著书,  相似文献   

19.
校对实践经验谈■徐玉英校对工作越来越受到出版业和全社会的重视。校对工作的文字性、技术性和学识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我国出版业的校对专家和有识之士正在进行校对史、校对员修养、校对管理、校对方法、校对规律等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工作。在这里我从多年校对实践...  相似文献   

20.
无纸编辑与现代校对──略论现代校对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而就算继续以纸稿方式投稿,出版社只要审稿后认为有出版价值,也可以先交专业人员录入,再让责任编辑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加工,经三审后,即可直接送印刷厂付印。整个编辑过程几乎全在计算机上进行,这样一个图书出版的作业过程,人们称作无纸编辑。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工序。它的工作对象是发排后的书稿,它的职责是找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