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琵琶女是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女性,读者无不同情琵琶女的沦落。琵琶  相似文献   

2.
<正>翻开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并序》历来被人称道,也自然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篇诗文相关的理解与阐释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关于琵琶女形象的理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提到琵琶女形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好一个内敛、羞赧、自重的女子形象,她完全符合历史文化对中国女子的审美标准;而后文琵琶曲的高超技艺所描绘出的琵琶女低调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琵琶女是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女性,读者无不同情琵琶女的沦落。琵琶女值得同情吗?我们试着讨论一下。一、从小看,其志向立志于歌舞伎琵琶女出生于京城长安东南的一个游乐区,耳闻目睹贵族的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其中《琵琶行》尤为历代后人所传诵。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结合自己仕宦失意,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除了情感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语言与音乐的特点,借助琵琶这种乐器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无法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技艺超群而又遭逢不幸自况,表达了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愤懑之情,同时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是白居易极负盛名的诗歌。历来被人传诵不已。在戏曲界中,被多次改编。其中马致远的《青衫泪》摒弃了白居易的主题,塑造了一个敢于争取幸福的琵琶女形象。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忠于原著,真正演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塑造。对琵琶女形象的不同改编,体现了作者不同的人生设计,抒发不同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语文教师,尽管有1300多年"一篇文章定天下"的历史撑腰,尽管我巧舌如簧诱导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条条大路任你走",可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在语文课上做数学、英语作业,或者把语文课当成"思维休息课",睁只眼闭只眼,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生轻视语文课乃至语文老师,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关,学生认为"花力气学成绩好不到哪里去,不花力气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执教《琵琶行》一文后,我敬佩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年老珠黄的  相似文献   

8.
陈霄 《文教资料》2009,(25):89-91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来,在保持赵五娘原有形象的基础上,作者试图将蔡伯喈改写为"全忠全孝"的人物,从而起到"子孝共妻贤"的劝化作用.然而,由于<琵琶记>在角色设置与人物关系处理上的局限,蔡伯喈等形象有着不同程度的分裂,情节上也出现了一些疏漏.从赵五娘一线看,<琵琶记>是一本杰出的苦戏;从蔡伯喈一线看,<琵琶记>则是一本蹩脚的翻案戏.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述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身世,成功塑造了琵琶女这一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玩弄、被损害的乐伎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却解读出一个完全另类的“琵琶女”,几乎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质完全颠覆。他们或认为琵琶女并不是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落寞之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加之序中交待"自叙少时欢乐事",于是有一种说法:琵琶女心向"少时",并没有认识到"少年"承欢卖笑、醉生梦死是一种被侮辱被玩弄的生活,反而认为是"欢乐事",是幸福,其对昔日生活是抱着留恋、惋惜甚至炫耀的态度.论者认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沉迷和陶醉于"侮辱与损害",更显示了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1.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被贬谪九江郡江州司马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浔阳江头夜送客",正在主客双方"醉不成欢惨将别"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便有了与陌生的琵琶女因音乐而相见的际遇,更因这次邂逅,最终凝聚成耀眼的诗篇《琵琶行》.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落寞之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加之序中交待"自叙少时欢乐事",于是有一种说法:琵琶女心向"少时",并没有认识到"少年"承欢卖笑、醉生梦死是一种被侮辱被玩弄的生活,反而认为是"欢乐事",是幸福,其对昔日生活是抱着留恋、惋惜甚至炫耀的态度.论者认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沉迷和陶醉于"侮辱与损害",更显示了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3.
雷宁 《华章》2011,(22)
从内容结构入手,逐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的思想内容;结合琵琶女的歌伎形象特点,着力分析诠解了诗作对于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描写.继而总结<<琵琶行>>的艺术性,深化对诗作内容的解读.由是,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到艺术特点对全诗进行了全面透彻地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是一首传诵千古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于元和十一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出这首著名的叙事诗.<琵琶行>通过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和沦落身世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自己受贬谪后的苦闷和感慨.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塑造了一位弹奏技术精湛、身世遭遇悲惨的琵琶女形象,同时诗人联系自己宦海浮沉的惨痛经历,抒发了自己感伤愤懑的心情.本文将从语言运用、人物形象塑造、音乐描写等方面对自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唐代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有句云:"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郎.  相似文献   

17.
刘恒 《现代语文》2005,(1):72-74
赵贞女和蔡二郎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最早将其搬上戏剧舞台的是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叙演"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之事,意在批判书生发迹变泰之后抛亲弃妻的负心之举.而高明<琵琶记>的高明之处则在于没有将蔡家的悲剧简单地归之于文人负心,而是通过"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的事实,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科举,谴责了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揭示了悲剧背后的社会根源.但是,作者却给它安上了一夫两妻、满门旌奖的"大团圆"尾巴.从"书馆悲逢"之后,<琵琶记>的悲剧色彩和批判笔调急转直下,一步步朝着喜剧的方向发展."贤惠"的牛小姐"几言谏父",牛丞相幡然省悟并派人去迎接伯喈家眷.五娘只身进京寻夫,并与牛小姐巧逢继而又与伯喈团圆,二女一夫回乡守孝,活着的和死去的全都获得封赠.在一派歌舞升平的大团圆中,让观众心满意足地离开剧场.本是"人生难遇欢时节,世路无门行转蹶"的悲剧,为何偏偏要以"大团圆"作结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窥见端倪:一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复杂性与思想的局限性;二是"中和"哲学思想的渗透;三是当时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作者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索多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体会诗人描写的妙笔,找出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理解白居易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笔者在《琵琶行并序》课堂中设置任务情境,开展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初步感知,也认可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表现了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实际上不少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对学生讲的。后来,细读文本,笔者发现这样理解是很不妥当的。然而现今的一些教辅资料,如高中新课程同步核心辅导《非常学案》(配语文版)在《琵琶行》的"多维品读"  相似文献   

20.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