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超 《文教资料》2014,(33):21-22
语文教学要有成效,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激情,要充满青春。让青春与语文作伴,需要教师的青春之心;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需要教师的创新之举,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师生对话。唯有青春与语文做伴,课堂才会灵动。  相似文献   

2.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在课堂上,教师要让语文味体现在琅琅书声里、词语教学中、自读自悟里、探寻文本秘妙中和畅快的个性表达中,让学生在扎实而灵动的课堂上学语习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的"话题机会"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有这样的"课程责任",把稍纵即逝的机会转化为真正富有价值的"话题"资源,为学生开创一个更为灵动、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语文空间。发掘"话题机会"的主要途径有三:从文本中提炼,从文本外捕捉,师生共同开发生成。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课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感悟、探讨,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说明,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深入文章,透彻地理解文章,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5.
凌宗伟 《江苏教育》2014,(22):29-32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本文从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的观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张兰竹 《考试周刊》2014,(49):41-42
<正>"语文要留给学生什么?"教育专家于永正说:一要留下语言,留下情感。语文是应用学科,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所以,小学阶段的关键是学会积累;二是教师要主动开发课程,只读一本语文书远远不够,要让学生结合实际丰富课外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要注重朗读,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其中,学会与文本对话、交流,走进文本的情感深处。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明确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学内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支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活的语文学习"就是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强化自己的生活语文意识,语文才会变成学生活生生的生命因子,才会既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更是实用的。智慧的语文教师明白,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就是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灵动的语文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有着多元空间和层叠涵蕴的理解系统,是文本、作者、编者与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错互动过程,体现了多重性与复杂性。文本解读是有情境性的,在不同时域、不同境况,需要语文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意识参与,并能够在不同角色和意识之间自由切换,或是自由阅读者,或是课程理解者,或是教学设计者,或是互动解读者。语文教师有时要进入“有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充分在场;有时要进入"无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合理隐身;有时又要在“有我”与“无我”、“角色自我”与“学生自我”之间灵活切换。  相似文献   

9.
许多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原因就在于文本被遮蔽了:或被忽略,或被随意演绎,或被无端推翻,或干脆"销声匿迹".一种文本就是一种文化.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师没有文本就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文本就无从学习.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才能让语文的人文之光照亮学生的青春.  相似文献   

10.
正演戏要"进入角色",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才能演好戏。学习语文也一样,也要"进入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沉浸在语文文本的角色当中,感受着文本的情感世界,才能学好语文。因此,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带着角色意识学语文,对语文教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带着角色意识学语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角色扮演,分配给学生角色的任务,学生会对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非线性思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教师要对教情和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通过创设非线性教学情境、整合非线性教学内容、设计非线性教学活动、创新非线性教学训练等途径,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角度、更新的视角来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展开具有深度的、灵动性的语文实践。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好的文章其生命力在于"真实"。而当下小学生作文却普遍存在着假话、空话、套话泛滥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们要尽量减少作文中设置的障碍,为学生真实表达铺平道路,积极培养学生的真话意识;要着力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真实表达;要努力架设走进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学会真实表达;要扎实训练学生的敏感力,让学生乐于真实表达;要积极倡导基于真实的大胆虚构,让学生灵动地进行真实表达。学生的真话意识被唤醒,才能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3.
万新 《考试周刊》2014,(76):43-44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知道要抓住关键词句解读文本,但是一些老师解读文本的方法仍比较单一。灵动的方法是解开文字密码的钥匙。针对不同的教学案例,采取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的方法,不仅可以还原文本描绘的场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脱离繁琐的分析和浅层次的朗读,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在"青春之语文——王君教育博客"里有这样一段用来阐述"青春语文"的话:——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青春之语文,是崇尚"张扬",力践"聪动",是舞真善美之彩练,是蹈春之声的圆舞!——青春之语文,是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从这段活泼、跳脱、鲜亮、高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春语文"的魅力之源:挚爱、创新、童心、灵动,洗净铅华之后的返璞归真,植根泥土之中的浪漫守望……相比于一些沉闷的语文课堂,"青春语文"就是活力语文、诗性语文、创意语文、魅力语文、幸福语文。如果您也能营造出这样的语文课堂来,那就是学生之幸、家长之幸、教育之幸、社会之幸。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提高学生的词汇、话语、朗读、概括、想象力和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用愉悦接纳文本,追求阅读的"语文"性;用感悟解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独特性;用情感诵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语言味;用情韵升化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骆婉琼 《教师》2020,(3):38-39
语言积累离不开教材文本,教师要深潜教材,对语文语言属性展开深度研究,为学生语言积累提供更多启迪和帮助。让学生在"听"中积累、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让学生在"写"中积累,教师在语言积累教学具体设计和发动时,需要有接轨意识,针对文本生本思维对接情况展开布设和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语言积累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优美的艺术华章。语文教师在用教材教的时候,不但要着眼于怎么教,有深刻的教学意识;更应该着眼于教什么,即浓厚的课程意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鲜的语文学习资源,从而让语文课程变得灵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也应该借助于语文教学,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丰富多彩的语文精灵,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  相似文献   

18.
<正>文本解读能力可以说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关于文本解读,目前大致有三类理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能让读者读出自己,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又往往会曲解文本的要义。为了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价值,更宜采取以"文本中心论"为主抓手,兼顾"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基于这样的理解,文本解读可以视作是用心体会文本灵动之美,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积极建构文本,自我理解的过程。当然,要达成高水平的文本  相似文献   

19.
写景类文本在语文教材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什么、怎么写,更要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灵动性描写、规整性表达、纪实性描写和体验性描写等,让学生学习领悟、迁移运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解题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依托文本,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情感,进而品读文本、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同时,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探索生命的意义。一、依托文本,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情感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这门学科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最能体现生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