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为人所独有,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道德之理是研究人的道德需要的前提。探究个体道德需要益于弥补传统的单一的道德社会本质论思维模式所导致的伦理体系建构中的逻辑缺损,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抵御商品拜物教和日渐滋生的非道德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邱哲 《天津教育》2006,(6):35-36
生态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相应发展而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生态道德教育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需要为己任,是使个体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一定的生态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道德规范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不足表现在社会的道德需要和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足,它们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增强道德需要必须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和社会的道德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孔争和 《培训与研究》2001,18(3):48-52,40
本文主要阐述道德需要的含义、动力、功能、层次性特征,弄清这些问题对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何以会有道德需要这一特殊需要?这是伦理学中带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古今中外伦理思想家们对此作了多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考,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道德目的论者,以亚里斯多德、康德、孔孟儒家等为代表,他们视道德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认为道德需要是人所独居的、确证和丰富人性的根本要素。二是道德工具论者,以伊壁鸠鲁、斯宾诺莎、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穆勒等为代表,认为道德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是因人而需要道德,道德因其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为人所欲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道德需要与道德发展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来自于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范畴的任何一种成分(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也往往来自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的任何一种成分也来自需要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德需要就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主体积极的心理驱动器。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以个人体的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动力和主要归因,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效好的成效。1、道德教育要激发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我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8.
需要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动因,道德需要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在因素--道德需要,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道德培养 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宏观会计实践的角度,从我国新时期经济条件下财税政策的要求出发,分析了个体、私营经济财务管理的现状,指出其建帐立制的意义和作用,就政府机关对建帐立制的监督和管理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个体、私营业户建帐立制的规范化问题,在对这几个代表性问题作了探讨之后,指出了亟待解决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力开发,轻品德教育的现象,以幼儿品德教育为学前教育的"第一要素"的观点为契合点,探讨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基本方法与策略,提出了以萌发和培养"爱心"为开端和根本;"孝"是一个人品德成长中的第一块基石;品德教育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等教育观点,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因人而进",因材施教;提出"明人者先自明"等师德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有着重要的学习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波 《江苏高教》2001,(1):81-83
处于教育活动中核心与灵魂地位的德育,应积极面对新时期浪潮,变工具性德育模式为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表现出与工具性德育模式截然不同的面貌、观念和思维方式。主体性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与一系列社会性功能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培养上,既通过道德教育传授现时代的规范,又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给出了德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贺龙为开创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探索体育道德建设方面,为我国现代体育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遵循。贺龙对体育道德建设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体育道德建设的原则:坚持集体主义;体育道德建设的方法手段:要发挥政治思想的作用;体育道德建设的规范:突出团结、拼搏、自尊。  相似文献   

16.
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需要,高职院校可在分析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对待未成年人的需要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和未成年人需要的特点为立足点,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日趋重要,本文主要从更新德育观念,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发挥学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8.
提出网络道德建设要处理好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四对矛盾。  相似文献   

19.
生活德育探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德育作为一个新概念,能否为教育理论所认同,生活德育的开展何以可能,这需要我们做五方面的逻辑思考:生活是否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道德?为什么需要生活德育?如何理解生活德育?学校生活德育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视点看道德需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需要是使人的各种需要协调统一的需要,是人的存在与发展对一定的内在理性秩序的依赖关系.社会的道德需要是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对特殊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实际上是人性的协调和谐发展对一定内在理性秩序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个体心理的道德需要,是人们心理上表现的对一定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是社会道德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个体心理层面转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