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2.
我听了几位教师的《自然》课,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这一组课文时,普遍忽视了这类课文的核心问题——教给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时,只是要学生认识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与牛奶、酒精作了比较,而对认识水的方法——观察法就一语带过。在教学“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等课文时也不向学生谈认识这两类物体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未弄清教学这类课文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复习引入。如,教学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教师板书课题后,可引导学生从回忆旧知识中引入新课:“怎样认识物体,我们从一开始学习《自然》,就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从认识水、空气、土壤、金属的过程中,学习了哪些认识物体的方法?“启发学生说出看、摸、闻、尝、实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仍要运用这些方法来认识岩石”,从而引入新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从认识物体开始的。认识千姿百态的物体,必须掌握认识方法及认识程序,具备一定的能力。自然教材安排了《怎样认识物体(一)(二)(三) (四)(五)五课书,通过认识水、空气等五种物体的属性,掌握认识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在课外去探索大自然,获取更多的知识。教材选择了学生接触较多的水、空气、土壤、金属、岩石作为认识对象。认识物体的基本属性,学生不难掌握,认识物体的基本方法就不易掌握了,教学  相似文献   

5.
玉溪地区举行的自然教学竞赛课中,付老师的“怎样认识物体——水”一课使人耳目一新,下面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片段谈一点教学上的粗浅意见。怎样认识水?付颖老师的教法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深入其境观察。体验科学真理,别开生面的把学习自然的基方法生动、具体的教给了学生。师:(把一张彩图在黑板上展示)你们是怎样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教学中,设计优良的板书不仅能突出教材的重点、关键,而且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板书不仅要体现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的,反映编者意图,而且要与教学思路和谐共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小学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板书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一、逻辑要点式板书这种板书按教材的内在逻辑进行排列,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听、记都比较方便,利于理解和复习。如《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就可设计成如下的板书: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一)人类制造工具的材料进步过程人类百万年前使用石器,七千年前使用铜器,五千年前使用青铜器,三千年前使用铁器。(二)常见的金属种类  相似文献   

7.
讲授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岩石”这一课,我们认为要弄清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研究岩石?③怎样认识岩石?③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什么要研究岩石?课文中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讲述,并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怎样认识岩石?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去认识它。物理性质即颜色、光泽、结构、硬度;化学性质即观察岩石与化学试剂的反应现象和结果,例  相似文献   

8.
上好自然课,必须做好两个准备,即知识准备和实验准备。现结合自然课本第五册第十七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谈一谈体会。一、知识准备课题,说明这一课与前面所教的四课《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9.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属观察实验课。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较和实验的方法,认识空气及其他物体,并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有多种多样,空气是其中一类看不见的物质。由于本课是初次指导学生用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认识物体,实验能力又是自然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所以,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手段认识空气,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其中,引导学生把实验中感知到的现象,概括为物体的性质,并正确、系统地进行描述,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教学中,概念教学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至六册小学自然课本的一百二十篇课文中就有四十多篇要进行概念教学,所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是小学自然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掌握概念的水平也应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只要求对概念作出具体解释或能初步运用就行,如“鸟”这个概念,只要学生知道“鸟是会飞的,会叫,很小”就行了;而对高中年级学生则应当地要求他们在分析基础上或在教师帮助下给概念下定义,以利于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下面结合自然第四册第四课《怎样认识物体(四)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二册中的课文《怎样认识物体(三)——土壤》,教学重点是土壤的主要成分。我在本课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土壤成分分析,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一、野外观察、取样野外观察能使学生认识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许多特点,为土壤成分分析积累感性资料。观察前教师要做二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对学校内外的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分析,看用哪块地的土壤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13.
《植物怎样“吃东西”》一课是小学自然课本第四册第16课。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需要二氧化碳和阳光的实验。  相似文献   

14.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认识体积含义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感受什么是“空间”,这比体积本身更难理解;二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和质量对体积含义认识的干扰。有近20%的学生明确表示“体积就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同时,有34.1%的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体积就大”。由此不难发现表面积和质量是干扰学生建立体积概念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学中不能回避,需层层剥茧。  相似文献   

15.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第一册第三课)是继教学“水”之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基本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用实验手段和对比的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空气的存在。其中,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概括它的基本性质,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我打算这样进行: 一、本课是观察实验课,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而且充满整个空间。然后,与水作比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认识空气的性质。所以,整个教学任务分“证明空气的存在”和“归纳空气的性质”两个阶段完成。教学时间两课时。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和目的: 《雨点》一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第二册。教学目的有四个: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课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三是了解大自然中的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四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教学难点是: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中池塘、小溪、  相似文献   

17.
《凸透镜》(《自然》第五章第十一课)属实验课课型。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拓宽学生的光学知识。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作用、发现成像规律是教学的重点。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再研讨概括,最后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观察是儿童认识自然的开始。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呢?一、在观察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深入细致的感知活动。但是一般学生看东西,往往是无意观察,只注意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隐蔽的重要的特征。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弱点,我在自然课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细致地观察。例如,教“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时,课前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不同的岩石,  相似文献   

19.
《水的浮力》是自然第五册的第十四课,这一课是继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册中认识了浮和沉的现象之后,认识水的浮力的又一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水的浮力;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认  相似文献   

20.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