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关于屈原《离骚》研究的创新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博士刘生良先生发表了关于《离骚》的论文7篇,就《离骚》的题义、作年、思想、精神、艺术创造以及“求女”、“西行”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一看法,除极个别妄人外,古今学人均无异辞。令人遗憾的是,对这篇被古人誉为可“与日月争光”的不朽诗篇,二千多年来虽经千百学人的精心研讨,但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仅就“离骚”释义,《离骚》写作时间,《离骚》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故题之曰“《离骚》三论”.而第三个方面又重点就对“民”、“求女”、巫咸答词等三点被误解者予以辩正,故本文实际谈了五个问题,如题之曰“《离骚》五论,”亦无不可云.  相似文献   

3.
“党人”一词在《离骚》中共出现三次,王逸《楚辞章句》对三处的训释互相矛盾,后世的楚辞学者对此各执一端,目前尚无定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予以合理解释,从而有利于读者对《离骚》文本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4.
高準先生系台湾著名诗人和学者,台湾《诗潮》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不久前受聘于河南开封大学为名誉教授。高先生不仅以诗名著称,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很深造诣;他在古典文学、史学、诗歌美学等领域均有独特建树并有《中国绘画史》布世。《<离骚>新译》一文原载《诗潮》第七期。是高先生在对《离骚》原著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新的语体文译出的,不仅文字通畅流丽,可读性强,而且在见解上也颇多独到之处,且纠正了过去一些《离骚》译著中实欠确当的地方。译文后边的注释,更是钩沉发微,新义迭出。因此,译文与注释辅成赓续,成为有机整体,既可作为相对独立的新诗品赏,又可作为一篇关于《离骚》的诗体论文研读,故而本刊执行主编申自强教授征得高先生同意予以转载,以飨大陆读者。  相似文献   

5.
历代学者对《离骚》进行分段,主要有音韵的形式、赋比兴的手法、卒章显志的体制、回环复沓的特点、虚实的运用、构篇的类型、时空的变换、角色的转换、祭祀的模式等九种方法。本文逐项加以概述,以明《离骚》分段研究之历史。  相似文献   

6.
一《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真正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艳艳,难与并能。”《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明确地记载于去秦未远的司马迁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千年来,屈原对《离骚》的著作权,没有人提出疑问。到本世纪初,四川学者廖平(廖季平)却认为《离骚》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秦始皇时方士所拟的“仙真人诗”。秦始皇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屈原《离骚》研究的创新思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博士刘生良先生发表了关于《离骚》的论文7篇,就《离骚》的题  相似文献   

8.
有关《离骚》主题历代说法纷繁,不一而足,不过学界看法已趋于统一。通观全诗,《离骚》主题思想应是抒发作者爱国爱君“九死不悟”的忠贞情怀,以及渲泄自己空持才华而报国无门的极度悲愤的爱国忧思。但近来有学者提出“反腐倡廉是全诗(《离骚》)的主旋律”一说,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战国末期的一篇重要韵文,是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我们可从语义、词性角度对《离骚》中的复音词作全面、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0.
魏敏 《甘肃教育》2021,(3):166-167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和《离骚》是两大艺术瑰宝。《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则始于屈原的《离骚》。鲁迅曾对二者做过比较,结论是:“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离骚》是不朽的世界名著,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拥有二千五百多字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诗歌,向来为人们所传诵.特别是其中的三次浪漫式的遨游,给《离骚》增添了诡奇绚丽的光彩,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是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菁华.它不仅深化了《离骚》的主题,而且突现出诗人的性格,是这篇长诗中极其光辉的重要部分.为了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先把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的主题作一极其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招魂》,如与他的奇特杰作《天问》相比,可以说这是在风格、内容上迥然不同的另一篇奇文.《天问》属于哲理性的论辩诗,而《招魂》则是政治性的抒情诗.至于《招魂》的作者是否确属屈原,古今学者专家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不过个人认为,最早为屈原立传、与屈原的生活年代相距仅有百四十年左右的大史学家司马迁所最早表述的意见,一般说来,那应是最可信的.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的赞语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说明司马迁亲自读过《招魂》,并且确认它与《离骚》、《天问》、《哀郢》  相似文献   

13.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离骚》与《九章》中反复早说这一点;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因此,“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这篇杰出的抒情长诗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塑造了诗人屈原自己的形象: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高尚的品格,坚持远大的政治理想。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表现形式说,《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和《诗经》比起来,《离骚》的句法是很特殊的。《诗经》里的诗,句子都很短,大都为四言诗,而《离骚》为了加强句子的表现力量,突破了四言诗的定格,句子长了起来,而且散文化。《离骚》三百七十二句,以六言为主体(278句),杂以五言(28句)、七言(55句)、八言(10句)、九言(1句),而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一个虚词。有“之”  相似文献   

15.
一壶蓝天 《华章》2011,(6):51-51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16.
在《离骚》的整体构思中,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处于令人注目的中心地位,就诗人“自我”形象的精神风貌和操守品格来说,在《离骚》全诗是一致的,但其外在形貌的特征却明显表现为前后的不统一。在《离骚》前半篇,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以女子身份出现的,到了前半篇的结尾处变为“男士”,这一形貌的变化,揭示了诗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无韵之《离骚》”是说司马迁和屈原在思想感情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是说《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是说《史记》和《离骚》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有着共同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笔者仅就《史记》的浪漫主义问题,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史记》虽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但它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因为现实主义和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21,(6):58-64
陈大文《楚辞串解》是稀见的清代楚辞学著作。与陈大文生平相关的文献记载稀少,学术界对他知之甚少,且存在混淆同名者的情况。通过考辨史料,可以得知陈大文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江西宁都州石城县人。陈大文《楚辞串解》一书体例特别,仅包含《离骚》《远游》《国殇》《礼魂》四篇,“串解”主要针对《离骚》一篇。他从宏观叙事的角度把《离骚》分为前路、正面、后路和总段四个部分,认为屈原是真正接续儒家圣人之道的传人,由此将《离骚》纳入温柔敦厚的诗教中,直接否定屈原有怨情。同时,陈大文还认为《招魂》是宋玉招其师屈原魂之作,并大贬宋玉“持禄保身”,有负良师。  相似文献   

19.
《离骚(节选)》这篇课文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在备课时,我以自己当年读《离骚》时的感受来分析学生接受这篇课文的障碍在哪里。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情感都不陌生,而让他们产生隔阂的,恰恰是《离骚》冷僻的用字、特殊的“香草美人”的象喻手法。就《离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而言,一节课的讲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于是我最终选定“香草美人”这个象喻系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引入的:教师: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之间怎么样?学生:有相似点。教师:咱们请一位同学用比喻的手法,来赞美一下某个女孩的美丽。学生:…  相似文献   

20.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