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延安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价值导向、主题主线以及教学实践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延安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内容上要准确把握延安精神的本质与核心,重点关注中国人民在延安奋斗的主题及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贡献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在融合路径上,要精心研究教学内容,灵活利用红色资源,积极推进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半个世纪以来,延安精神一直鼓舞、鞭策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抗日政权的廉政建设,不但对敌后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对抗战的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3周年前夕.“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之后,延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我们党在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部分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实践上逐步走向成熟、领导中国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人’。”这里所讲的“精神个体性”乃是作家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作品里表现出来,则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孙犁的《荷花淀》便可说明这一点。《荷花淀》写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前夕的延安。当时他汲取了丰富的生活营养,产生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形成了一种进取、乐观、富有浓烈情感的性格特点,所以他能够写出一  相似文献   

5.
延安精神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在延安,有指引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宝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新征程、新目标需要引领当代青少年去拼搏奋斗。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为例,对延安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通过思政课堂弘扬延安精神,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还可以重新塑造学生的精神道德世界。  相似文献   

6.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吸收、消化、容纳民族精神的优秀成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而形成的一种与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它曾引导、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它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掘起,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和富强.  相似文献   

7.
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长达13年的艰苦斗争,延安自然科学院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广大的历史和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4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孕育了中国人民崛起的民族之魂──延安精神。延安时代已经过去,延安精神却永存。认识延安精神,充分发挥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把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为一体,培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文明成果。它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镌刻着深厚的阶级烙印、从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陕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中心。就自然环境而言,陕北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贫脊,…  相似文献   

9.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这是一个早有定评的问题,那就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毛主席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0.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生动体现。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延安时期统一战线思想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影响着统一战线的思想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时刻,继承并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心阳说得好:“‘是人’是‘做人’的前提,一个懂得自己‘是人’的人往往也会懂得别人也‘是人’,他就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选择,这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也是最重要的‘做人’。”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体现人的价值。而作为“人”本身也要管理好做人的人格成本、境界成本。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追求正直、诚实的人,这也是一种非常自然舒展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该纲领的第一条就是“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其实“,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确定是有个过程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敌人的搜捕,由李大钊陪同秘密离开北京,前往天津。途中,两人商量决定分头在南方和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古语“实事求是”是这样解说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这种解说。这里的“实事”是偏正结构,而“求是”为动宾短语,这自然不失为一种新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是个古老的概念,但在古代它仅仅是指一种“求实”的优良学风。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它作出了科学的解释,这就使“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概念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是在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共产党人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其涵义进行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942年毛泽东给延安中央党校作“实事求是”的题词,号召全党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经过党的整风运动,全党提高了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科学思想的认识,使实事求是的思  相似文献   

15.
一、问字“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就是‘恐怕’的‘恐’,‘工具’的‘具’加个竖心旁。”“老师,‘恐惧’两个字怎么写?”在另一个场合,又一位学生问。“‘巩固’的‘巩’加个心字底就是‘恐’,‘惧’就是‘具体’的‘具’加个竖心旁……”这是笔者有意安排学生做的一次“问字”游戏。在教师潜意识主导下,“脱口而出”回答学生。从学校领导,教研员,语文、数学等不同专业与岗位的十多位老师的回答,只有两次的答案里有“恐龙”的“恐”。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恐龙’的‘恐’,…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大公无私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社会平等和公正的认同和维护、对最广大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提升,使“延安精神”具有了鲜明的人文关怀特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价值哲学和初步的治国理念,“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尝试,其所彰显的民主、平等、公正、人民主权等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仍是我们当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中的“野草”、“春风”,湖北教育出版社八八年六月出版的中学语文第五册《练习册》认为:“‘野草’象征着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春风’象征着党的阳光雨露、胜利的信息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其实,“野草”、“春风”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  相似文献   

18.
笑着去死     
“我的父母都是辛劳一生后笑着离开人世的,走得那么坦然,那么平静而安详……两位老人为我树立了榜样,我现在做着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将来离开这个世界做准备。实际上,一个人的一生就做两件事:‘哭着来,笑着走’。‘哭着来’,是人出生时需要独立呼吸的本能,这是人人都自然要做的第一件事。剩下的第二件事就是‘笑着走’。‘笑着走’却不是人随便能做得到的事,它需要靠整个生命去磨练。一个人一生做的所有的事其实都是为了‘笑着走’……”  相似文献   

19.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以后,我们党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受所谓“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曾一度出现“延安精神过时”的论调,在高等学校青年学生中影响颇大。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曾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  相似文献   

20.
看了7月18日《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痛”而后“快”———一位大学教授眼中的南京“高考之痛”》后,我感到很不痛快。在谈“如何评说现行高考制度”时,一开始这位教授说的一番话虽无新意,但还是比较在理的,然而竟没有想到他说着说着,诗性大发起来:“我国目前高考取‘总分制’划‘分数线’,这是不是‘分数至上’呢?10多年前,我也对‘总分’的高下不以为然。后来在教学中发现,600多分的学生就是强于500多分的,400多分的就是强于300多分的。要不然,北大、清华就会舍弃各省的‘状元郎’而到400多分的考生中去发现‘人才’了……相形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