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柳立言先生近来系列文章,从明州家族个案出发,推断宋代家族发育不充分。事实上明州昼锦楼氏家族并非如其所言松散联合,咏归会和真率会是两则显例。柳文的研究,在家族形态判断方法、选取对象典型性和史料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适当时空界定下,仍可视家族为宋代社会细胞,而宋代家族史研究新路大体可有时、空、人、物四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家族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家族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受到史学界的关注,有关中国古代家族史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多偏重于家族制度方面的研究,以家族主体为对象的个案考察则不多见。汲广运、高梅两位年轻学者撰写的《颜子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在这方面作了较成功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社会风气发生了由魏晋"尚姓",即重视门弟,到宋代"尚官",即重视授官拜爵的转变,这影响了封建宗族制度的发展.本文以宋代临川晏氏家族的盛衰为个案,揭示了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宗族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宋代成都范氏家族是重要的学术家族和政治家族,已有研究系统清理其世系者寥寥,且极少利用文物资料。本文据所见文献和成都范氏的三方墓志铭,对其世系进行全面梳理。学术研究要以纸本文献为基础,同时要充分重视另一重要基础即文物资料,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地加以清理、辨析、利用,才会取得更多更深入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高津孝先生在《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对文化多样性的规制》一文中指出:“研究过往的社会和文化时,一旦失去面向现代的视野,研究本身就往往容易沦为研究者的自我陶醉。”(《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96)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各种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文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纵横交叉,恰是古代文学研究引入现代视野的最好说明。张剑博士《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的出版,填补了学术史上的一段空白。作为第一部“整体把握宋代家族与文学,或者通过个案研究来透视家族与文学关系的专著”,作者独具匠心的视点不仅在于以家族史、文学史的双重视域来解读宋代文学,还在于个案与时代主题的双重透视。这种双重视域下的双重透视,如作者在《余论》中所说,旨在“以一个经典个案为中心,指出家族可以为文学史、社会史研究提供新的单元和新的结构,同时又指出这一新的单元和新的结构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研究者一方面指出了家族对时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效应”,另一方面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武断草率的宏观判断进行了解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  相似文献   

6.
赵丹  程汉杰 《考试周刊》2007,(46):144-145
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国内关于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宋代阶段更是如此。20世纪以来,大致经历了发端、停滞、复兴、蓬勃四个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从最初宗族作为宗法制度研究的附庸,到后来的对于宗族制度和宗族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发展维系等方面探讨,近年来的研究多借鉴国外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更关注于个案家族的起家、发展、因袭等状况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邵天松的《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从历时和共时层面对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词汇进行全面的研究,是黑城学这门国际显学领域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本文简要介绍了该书在选题、内容及研究手段等方面的价值、不足以及一些心得体会,以期学者们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相似文献   

8.
墓志是中国封建社会礼制的产物,记载了墓主的个人资料,反映了墓主的血缘关系及一个家庭的世系,是研究姓氏和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漳州市图书馆收藏古代墓志拓片近百种。必须重视对墓志中家族世系资料的整理和利用,对馆藏墓志拓片进行文献整理,并与方志、家谱等古代文献相互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温州家族史研究在家族源流、家族制度建设、家族与地域社会、家族个案专题、家族与现代化五个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温州家族的历史源流、发展变迁等大体面貌得以初步呈现。不过,在研究时段、研究地域、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等方面存在“中心突出,边缘失语”的问题,长时段、整体、深入研究温州家族史变迁过程的论著尚不多见,尤其是贯穿明清与民国的长时段考察温州家族变迁等问题的研究,更属空白,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开展。  相似文献   

10.
国内社区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可以了解国内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把《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把《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把《集杜诗》文本与文天祥的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从文本接受的纵横两方面对《集杜诗》所作的综合研究,是这些年来文天祥《集杜诗》体现的综合特点。对其梳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文天祥研究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2.
宋人方昕的《集事诗鉴》是一部以宣扬封建家庭伦理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咏史之作,与另一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合刊而流传至今。此集不仅在古代孝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认识意义,在版本文化等文献方面也颇具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伦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是中华民族早期人民情感表现的结晶,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某些章句深涵历史、人生之思索与灵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是传统文化之全幅凝聚与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15.
至今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相关研究,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三个研究视角。先是福建地方史研究中涉及的中原姓氏入闽问题,此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等闽籍学者对福建民间家族再造中关于"闽祖光州固始"的回应。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跨区域移民史研究,尤其是闽台学者对闽南、客家姓氏祖地及姓氏播迁的溯源研究。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闽台同胞寻根活动之开展,由豫、闽、台三地学者共同推动的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由福建地方史向跨区域移民史和两岸关系研究视角之转移,总体上呈现为历史向文化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宋代温州瑞安许峰曹氏家族,自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始,相继产生50位进士(文科27名、武科3名、特奏名20名)、5位侍郎,是温州士大夫家族的典型。卢良秋《温州瑞安曹村进士数考证》谓曹村共出进士82位,为中华进士第一村。该文考证失实,统计的数字并不准确,误将乡贡进士、漕贡进士等都计算在内。本文据清孙衣言《东瓯备志长编》中《曹氏门阀》一章及其他有关史料,对曹逢时生平略作考索,订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误,并对曹氏家族的宋代科第仕宦史实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17.
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两方面是对张爱玲的《秧歌》进行探讨一个视角。在历史不可复制的情况下,《秧歌》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进行对比中发现,《秧歌》思想倾向性上的"反共"是其被指责陷入虚假的主要原因;但思想的倾向性有别于艺术的真实性,《秧歌》通过对谭大娘、金根、月香、王同志、顾刚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时代历史的大格局下凡常个体的生存境遇与真实的人情人性,做到了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宋代商人的家庭生活与经商活动相互交织,家庭关系中常常家业难分。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是考察家庭关系的重要内容。宋代商人的家庭关系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深蒂固的家观念既是家庭的捏合力,同时也成为宋代商业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制约。  相似文献   

19.
柴玉花 《天津教育》2021,(11):166-167,170
幼儿园作为幼儿膳食的主要提供者,主要负责研究营养搭配是否合理、营养素是否全面均衡、膳食质量是否优质等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营养失衡幼儿,实施营养配餐刻不容缓,而只有平衡膳食才是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真正落实到幼儿餐盘内的唯一途径,这对缺乏专业人士指导科学配餐的农村幼儿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olved in conducting a research project entitled “Life Stories of Chinese American Family Caregivers.” They recruited Chinese American family caregivers and collected their life stories of providing care to family members of old ag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provide reflections on their experience with the research project.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was used to analyz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life story project on their attitude change toward family caregiving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 of old age and career choice. The results revealed students’ gratitude for their family members of old age, desire to develop a plan for caregiving issues in their own families, deeper empathic understanding on family caregivers, and improved self-efficacy for better service provision in their future practice. The results encourag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impact of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ging compet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