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力的强大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质量靠教师。在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的专门机构,其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保障中职教师质量的关键。调查发现,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总体比例严重失衡,课程内部结构极其不合理,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对农科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这是次教育的革命、教学的革命、学习的革命,更是一增强国力、积蓄未来与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整个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革、国家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引自《人民教育2001·9教育部王湛副部长讲话稿)在这次课改中,师是实践者,是推进者,教师的能力、素质对新课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教师自身也是…  相似文献   

3.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文章从教育要培养新世纪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一角度来简要阐述基础教育应培养学生所具备的几种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素质已成了国力竞争最关键、最基本的因素,教育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高度重视国民素质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基本策略,与此相适应,国内高校加快了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化学教学论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必然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够,更多地是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创造型教师,因此,培养大批创造型教师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课程是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在亟须强教强师和教育全领域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实质性地发挥U-G-S协同模式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联动价值与功用,是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U-G-S协同模式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方案,可以依据经典的泰勒课程开发与建设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各国的国力竞争逐渐地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力求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在各国基础教育中,课程的改革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互相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曲铁华  李娟 《教育探索》2003,(10):96-98
日本是世界上教师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教师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日本的教师教育相比,中国教师教育课程范围需要拓展,教育课程比重需要加大,教育课程的内容需要体现教师教育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的新时期里,为增强国力,化学课程需要用什么内容教育学生,应当实现什么价值,是规划21世纪中学化学教育蓝图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苏教版),简单解析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里的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22日,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复审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管培俊司长出席并讲话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没有高质量教师,就没有高质量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谓“教师为本”,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中的根本性作用。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是当前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公开征集、评审推荐、组织立项开发和翻译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批观念新、质量高、实践效果好的优质课程资源。要严把课程资源质量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规范的评审、遴选和招投标机制.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已明确提出,今后未经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定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将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教育事业更加任重而道远。因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给培养和造就世纪新人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①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与育人的要求呢?我认为以下六项不可或缺。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在研究科南特教师教育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建议。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题,课程设置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环节,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衡量的标准;学术性、师范性和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教师教育一体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而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介绍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课程设置一体化的优势,对课程设置一体化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廖云儿  祝宝满 《继续教育》2007,21(12):31-32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相应的课程支持,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改革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按照宽泛的课程定义来设置教育专业课程,遵循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课程,同时,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在不可替代性上,加强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加强教师教学能力训练课程,尤其是试教课的开设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加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它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从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和内容,期望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能实现科学性、综合性、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时代发展呼唤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中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与初中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无论从培养机构、培养模式,还是从课程设置来看,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都是完全可行的。它反映出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基本趋势,适应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小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为契机,以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一体化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培养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教育的一场革命,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作为教师如何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我们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面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学校、学科、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应该思考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根本性的大问题,倡导和大规模宣传我国基础教育新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我们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面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学校、学科、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应该思考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根本性的大问题,倡导和大规模宣传我国基础教育新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均衡发展并非平均发展,既保持教育的竞争力又将教育的差…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科技、知识、经济和信息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来越受社会重视,“大教育”观已形成,全民性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教育——教师面临着更高、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