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与近     
和一位喜欢诗歌的同学聊天,说起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一首小诗,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她赞叹:"好美!"然后问我:"它在表达什么?"惭愧,其实我也不是太明白……还好,它跟今天要谈的话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相似文献   

3.
远和近     
顾城 《阅读与鉴赏》2006,(12):33-33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相似文献   

4.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李一格自从放了暑假就不想出门见什么人了,无论父母如何劝她出去走走,哪怕去北京看奥运会,也引不起她动身出门的念头,好像清静一下自己,让自己闲下来,比什么都来得深刻。  相似文献   

5.
材料→话题     
材料远和近顾城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人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化成为我、你、云三者的关系。我和你相对而坐或相对而立,距离感应该是很近思考一  相似文献   

6.
远与近     
<正>突然想起顾城的一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起初,还常感叹这首诗有那么一丝丝幼稚,然而再一次回想,方才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远与近的距离并不仅仅是路程的距离,还是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意义下的远与近,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得出。曾几何时,我们在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忙碌。作为一名高中生,每天几乎重复着同样的路程,同样的事情。当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  相似文献   

7.
远与近     
突然想起顾城的一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起初,还常感叹这首诗有那么一丝丝幼稚,然而再一次回想,方才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诗歌欣赏主要依赖想象来进行,但想象仍然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对那些主旨隐含得比较深的诗歌,像朦胧诗、隐寓诗、象征诗来说,仅靠想象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每遇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就是逐层追根,细细咀嚼。 我们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来说明吧。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对于这样一首短诗,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有些茫然:说的什么呢?没关系, 你顺着路子往下走就会曲径通幽的。 这首诗产生于80年代初期,是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内乱”不久。那时候,一方面,思想解放运动已经开始;另一方面旧的坚冰却又未完全打破,人与人之间因内乱而被破坏了的正常关系还没有恢复  相似文献   

9.
距离     
印度诗人泰戈尔写过:“尽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怀里,天空总是无限遥远。”我国诗人顾城在《远和近》这首诗中写道:“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星际之间有距离,人际之间也有距离。距离可以无限远,也可以无限近。距离太远,让人产生思慕与渴望;距离太近,又会产生种种碰撞与矛盾。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阻隔。请以“距离”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字数800字左右。下面选发的是湖北省来凤县一中三位同学的习作。距离@赵育亮  相似文献   

10.
科技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然而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却呈现出与此相反的景象。古语中有"咫尺天涯"的说法,这就证明,距离是相对的。正如顾城在诗中所写的,"你,一会看云,一会看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1.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解读】这首短诗看似篇幅简约 ,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理解此诗意味有两层 :其一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用词多精美、细腻。表达内心独白 ,蕴含着纯真的童趣又不乏对大千世界的思考。就这篇《远和近》来看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一个“近” ,很好地凸现“你”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接近它 ;一个“远” ,诠释了“我”和“你”之间心的距离甚远 ,从而引起读者思考 :为什么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而人与人存在着冷漠遥远的距离 ?人作为地球生物的特殊群…  相似文献   

12.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选自顾城《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  A.《一代人》阐释的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B.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觉有悖常理。  C.《远和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  相似文献   

13.
<正>"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诗人余光中用这个著名的反问,解读了现代诗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现代人,只有现代诗才能更深刻地表达我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现代性;因为我们是现代人,才能感知现代诗歌附着的魔力。例:《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然而自发表之日起,便引起相当大的风波,赞成的,攻击的,争论很  相似文献   

14.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初读这首诗时,还是年少时。那时的我还在觉着琼瑶小说里的情情爱爱是那么的波澜壮阔,甚至不停地对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各色痴男怨女做着不同的分析。当时的世界观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自然而然地对顾城的这首诗,只能简单地理解为,哦!又一个,三角恋。现在,不敢说自己的阅历增加,只能是阅读量增多。知道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想在大  相似文献   

15.
“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有人用顾城的这首诗来形容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其实,距离的长短是由老师决定的。当我们老师用真情去唤醒真情、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时,师生的距离就可以最小化,直至为零。  相似文献   

16.
沈华 《云南教育》2008,(1):15-16
某文学批评家尖锐地指出,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此话颇具深意地指出了语文教师身份的多重性:知识的传授者和文本解读的批评者。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的角色,既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也不能学作旁观者“站在桥上看风景”。教师与文本应是若即若离的,犹如顾城《远和近》中描述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俄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样。可是,现实中语文教师“批评解读身份缺席”时而有之,文本解读得干瘪无味,对文本的窄化理解时常发生,这些都导致文本内在美的“流失”。请看以下两则例子。  相似文献   

17.
[题目1] 有的时候,远就是远,近就是近,不容混淆。 也有些时候,远就是近,近则是远。天涯可谓远也,可王勃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绝唱;同室可谓近也,可同室操戈者大有人在,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成语“咫尺天涯”,诗人顾城也感慨:“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  相似文献   

18.
人在身边,觉得遥不可及,人在天边,觉得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在眼前,我十分厌烦,你和我低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晤面,心与心永恒相连。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丽得有点迷人的距离。雾里看花,楼头望月,芳草更行更远而生,地平线在远处走近还远,长距离生发美感,生发诱惑,生发想象,生发无穷的期盼与追求。鱼翔水里,蜂落蕊中,轻轻地贴着你的脸,融入你的心房,零距离使人融洽,使人亲切,使人幸福,使人与人产生爱的火花,使心与心产生情的雨露,产生真实可掬的美妙感觉。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一堵厚实…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你相信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 ;如果课堂上你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主动提出问题 ,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比学生太多的高明 .长期以来 ,我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多次在学生的问题面前“伤了自尊” ,但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1  0 0 =?如果有学生问你 :“0的 0次幂等于几 ?”你会怎么答 ?可能你会套用课本答曰 :“没有定义”或“没有意义” .但如果学生追问 :“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答呢 ?这样的事我就遇上了 ,记得我是这样答的 :“你说呢 ?你们…  相似文献   

20.
星星星星满天撒,/我和星星“打电话”:/小星星,/你好啊,/天空中,/把眼眨。/你离我们有多远?/你那上面有些啥?/星星打开信号灯,/一闪一闪把话答……当我读到这首《星星和我打电话》的儿歌时,被儿歌创造的天上人间情相通、儿童星星共相勉的意境所吸引,同时又受到这种“打电话”的表现手法的启发。我想,何不把这方法拿来,用以培养孩子思维、想像和语言能力,增添孩子生活的情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