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笔者在教学高语第五册《百年孤独》时,对文中的成语“胼手胝足”的注音颇觉困惑。该书122页对“胼手胝足”的注音是:胼(pian)手胝(di)足,意思是手和脚都磨出了老茧,形容极其辛苦。我认为此处的“胝”应读为“zhi”,  相似文献   

2.
“去棹”是“停船”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高语第三册必修)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课本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都有一个相同的情节:当刘兰芝被遣回家,杜十娘得知自己“中道见弃”时,她们没有悲伤,没有眼泪,没有呼天抢地的哭闹;反而异常冷静,异常沉着,从容镇定,天未亮时便早早起来,兰芝是“严妆”,十娘是“用意修饰”,把自己打扮得“极其华艳”。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两位主人公相同的做法,实际上却有不同的目的,反映了人物不同的心态。但又都表现了两位女性面对不幸的刚强。《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在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求情也无济于事,事情已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宋词二首”后有一道关于“领字”的题目(见高语第六册第151页),题目要求从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中找出一些“一字逗”的句式。部编《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  相似文献   

5.
《信陵君窃符救赵》(高语第四册)中有“勒兵,下令军中”一句话。什么是“勒兵”呢?课本注为“检阅军队”,教参释为“约束士兵”。根据文意,两种解释均似嫌不妥。“勒兵”该作何解呢?我认为释为“治军、整饬军队”比较妥当。台湾六十  相似文献   

6.
高语第三册《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引用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本把这则古语注释为:“原意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笔者认为,这则注解是错误的。(一)就现存典籍看,最早引用这则古语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人伐陈,晋责之,郑子产力陈其“理”,以至“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这样,“冬十月,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奉十斋”的说法.编释为“尊奉佛教的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说谎。这里指信佛吃素”(见课本第104页注解④)。将“十斋”释为“十条戒律”,我们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8.
鲁教版高语第五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其中对“寡妇起彷徨”一句并没有相应的课文注释。对此,有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解释为:“死了丈夫的妇人独自彷徨。”这样理解很明显是受现代汉语对“寡妇”一词解释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这一解释存有疑惑,笔者也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节选)》是高语第四册中的课文,作者是庄周。从教材的编写思路看,编者是想让学生“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见单元提示)。但笔者认为《逍遥游》不宜作为高中讲读课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咸与维新”一语,高中语文课本分别在第四册(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第五册(见《阿Q正传》)中作了注。前者没有单独释“与”,整体注为“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  相似文献   

11.
高语第四册的《项链》是一篇传统篇目,却常教常新,有挖掘不尽的深厚意蕴,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每次教此文,课堂上关于“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必然性”的讨论都是轻松热烈的。因为文中有明确的铺垫、暗示,那就是舞会上玛蒂尔德忘乎所以“沉迷在欢乐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舞会结束时,为了不让“朴素的家常衣服”露出寒伧相,  相似文献   

12.
柳永《雨霖铃》(高语第三册三单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何处”看似简单,但对其释义历来争论颇大。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何处”表示地域方位,另一种则主张“何处”表示时间。的确,“何处”在古代诗歌中既可表处所,也可表时间。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苏轼《满庭芳》)②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③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上三例皆以“何处”发问,紧承之句则以表处所的词语明晰作答,“何处”当…  相似文献   

13.
《送东阳马生序》里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其中的“冠”怎么读?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2004年10月第3次印刷)、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1月第9版,2003年11月第1次印刷)都注guàn,笔者认为应注guān。“冠”是多音字。读阴平guān时,表名物义,如“免冠”“树冠”“冠心病”“弹冠相庆”“怒发冲冠”的“冠”;读去声guàn时,表动作义,如“弱冠”“及冠”“冠军”“沐猴而冠”“勇冠三军”的“冠”。(参见《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的音义对应,古今一致,没有异议。所谓“加冠”,从字面上讲,正如教材所…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什么是知识》一课,《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三年六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教参》)认为“课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是知识,”。我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什么是论题?五册课本的知识专章《论点和论据》、《论证》均没有涉及这一概念,六册的知识专章《立论和  相似文献   

15.
高语第六册中《宝玉挨打》(《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一课,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众人对宝玉挨打的态度以及宝玉挨打之后众人的情态。  相似文献   

16.
高语第五册《项脊轩志》中有如下几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本对此作了几处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但笔者认为其中一处不够恰当,值得商榷。这一处是:[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用书》(高语第三册)对《泪珠与珍珠》的思想意义有如下分析:“琦君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尽管琦君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创意】指导学生编写回目。【创意说明】回目是章回小说最基本的标志,它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章或一节的内容,多用对偶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20.
高语第三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多种教参都从“悲愤”这条情感线索来剖析。这固然很好,但在多次教授过程中,我发观从“悲愤”入手来阐释,学生很难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我换了一个剖析角度,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我把对本篇文章的理解提出来以供方家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