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别里科夫是一位"怪"人——无论生活习惯上,还是思想行为上。他都是一位有着重重"套子"严密防护的人,并且那些"套子"可不是轻易能够卸却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成为附着在他身上的最具特征的生活术语了。  相似文献   

3.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小说中,契诃夫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觉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富有朝气的华连卡姐弟的形象。这两类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众生相的缩影。文中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的情节近乎荒诞,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在课程改革前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2册第4课),还是在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5册第2课),都选用了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一篇杰出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课文。该篇小说的中文译本原载汝龙译的《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在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人高中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不论是在课程改革前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2册第4课),还是在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5册第2课),都选用了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一篇杰出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课文。  相似文献   

6.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别里科夫的中学老师,教希腊语,并借此来逃避现实.他动不动就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辖制整个中学乃至整个城市十几年.他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存始终被置于一个外在的框架之下,最后在被羞辱、推搡、取笑之后,只能“躲”进棺木这个“套子”里.作品表现出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促使我们对自身的命运与生活有了自觉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8.
9.
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本分析,较多学者的关注点在解读人物形象和分析文本的主题上,而较少关注文本的情节构思技巧。孙绍振提出"将人物打出常规轨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一著名理论,为我们从情节构思角度来挖掘契科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想通过别里科夫与华老栓的比较,可能更容易清晰地看到别里科夫的典型意义。我们先从华老栓说起。华老栓是旧时代劳动群众的悲剧形象,他的悲剧性不在于他经济上的贫困,而在于他经济上的贫困与思想上的愚昧的尖锐对立。贫困,这从本质上说明他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地位,这种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地位要求他迅速觉醒,为解放自己而斗争,而愚昧却象个巨大的幽灵,在灵魂深处对华老栓实行最严密最残酷的统治,他不仅不能理解夏瑜的革命壮举对解放自己的意义,连他自己被欺凌被侮辱的悲惨人生也习以为常,麻木无知。他这种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地位和不自觉地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俘虏的悲剧现象,正是他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美学价值和典型意义所在。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华老栓的悲剧,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群众在精神上的毒化,揭示了中国国民身上的那种沉重的惰力。  相似文献   

11.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这样的结论似乎毋庸置疑,但是,细究文本,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第一个是沙皇专制统治的"恐怖"之处,到底体现在哪  相似文献   

12.
邱群丰 《学周刊C版》2014,(5):134-134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3.
刘海云 《学语文》2020,(2):48-49
别里科夫遭受着"身体中毒"与"思想中毒"的双重折磨。过程是痛苦的,结局却可能成为了一种救赎。[1]悲惨的死亡现场无须赘言,闪电式的"无声之别"更耐人寻味,更引人深思悲悯。  相似文献   

14.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进行到别里科夫结婚的悲喜剧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句戏语"宁要套子,不要妻子"更让课堂笑声一片.在"套子"与"乱子"的冲突中,别里科夫就此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备教时我就留意到,墓志铭在文中是一处"空白点",能不能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这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决定尝试.课堂上,我先以几则名人墓志铭作了引导:  相似文献   

15.
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别里科夫先生,这都是您的专用名词。其实,我真的很羡慕您,您可真有一套,“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还有那装在套子里的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这也难怪有人  相似文献   

16.
吴娟 《班主任》2024,(2):27-29
<正>当我再次捧起上一届学生的毕业照,看着44个迥然不同的学生笑靥如花、相依相伴时,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当目光来到第一排中间那个翩翩少年时,我的记忆闸门不禁再次打开……一、初次相遇——装在“套子”里的人接手新班有段时间了,我每天忙于接触、熟悉每一个学生,想着尽快走近、了解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挥才智、展现自我,让班级可以早日步入正轨、稳步前行。很多学生都对我这个新老师产生好奇,每天不仅向我愉快问好,还会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其中并不包括小C。  相似文献   

17.
[意图、切入及设计依据]别里科夫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明星是套子成就的,他的行为思想诠释了套子的“威力”。因此,充分认识套子是深入理解本文的肯綮所在。教学以引导学生找套子为切入点,以期理解套子的象征意义,把握别里科夫性格的多重性及其成因,从而认识套子的内涵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别里科夫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于1898年创作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心理变态,人格被扭曲的人,而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根源是“套子”。  相似文献   

19.
读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我们明白其主旨在于嘲笑那种思想保守落后,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的人,并以此教育我们要脱掉那个套子。然而在我看来,套子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它与当时的沙皇制度相结合,就变成了一种奴役人性的精神枷锁。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的套子,比如说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各项管理规定等等。如果没有法律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放纵地杀人放火,为所欲为;如果没有诚信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言而无信,恣意妄为;如果没有精神文明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任意破坏公物,辱骂他人。假设这些都成…  相似文献   

20.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关注点放在这个可笑又可恨的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传统的解读大致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他封闭而守旧,胆小而多疑,仇视并阻挠新事物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绊脚石。如果只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来表现专制统治对自由和人性的控制和扼杀,那这篇小说是否显得太过单薄?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小说原文进行了一番细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