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几千年来的语文学习一直与“苦读”紧密相连着,有道是“十年寒窗苦”。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也的确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呢?诚然,这不是要否定刻苦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树立起“快乐语文”新理念,从“享受语文”的角度来进行“快乐学习”。一、“快  相似文献   

2.
中国几千年来的语文学习一直与“苦读”紧密相连着,有道是“十年寒窗苦”。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也的确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呢?诚然,这不是要否定刻苦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树立起“快乐语文”新理念,从“享受语文”的角度来进行“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3.
梁昌辉 《师道》2010,(7):4-6
有这样一群语文教师,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聚在一起研讨语文教育的问题,谈论的问题有大有小,参加的范围或大或小。这里没有权威,这里也没有“首领”,这里有的是坦坦荡荡与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4.
缺文化含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但在不少家庭里,有的是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惟独没有课外读物;有孩子读的书,却没有父母看的书。在这些家长眼里,只有语文、数学课本是正书,其他都是“闲书”。家长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家长离开学习,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教育者,不会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如果我们的家长每  相似文献   

5.
成长的烦恼     
烦恼一“语文要考试,英语要听写,地理也要听写。真要命呀。”我心里大声地呐喊着。还说什么改革,简直是累死活人,我无奈地打开书本,开始复习。语文、英语、地理,统统需要理解、掌握,并印入大脑皮层。每晚常常是高速运转的脑袋,急急掠过的笔尖和红肿疲惫的眼睛共同行动,一待复习完最后一个字,就赶紧扔下书本,躺在床上,享受那自备的零食。  相似文献   

6.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流派”和“主张”,有的是业已存在并得到大家关注的,有的则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特别提出的。比如简单语文、深度语文、情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本色语文等主张,不一而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应该“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一、“跳”出语文教材学语文在中国,一套或几套教材几亿学生来学实属世界奇迹。我们在对教材指手画脚的同时,恐怕也难拿出一套最佳方…  相似文献   

8.
曾经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学生刚进学校时,学生的脑袋的形状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梯形,可等到毕业,原来长着不同脑袋的学生都成了和老师一样的圆形脑袋.这幅漫画反映了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件”式的教育,一个个具有个性的、充满好奇心、想象力,好提问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棱角都被磨去,没有了独立性和创造性,从小学时踊跃发言的活泼少年,变成中学时的唯书至上、唯师至上、没有问题意识、不善于提问的“解题机器”.  相似文献   

9.
目前,青少年学生广泛表现出一种兴趣广而不钻研的特点,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对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先学习“享受”语文,在“享受”的过程中爱好语文,进而发展到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用灵活的方法再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去感受、去创造,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论享受语文     
学语文是一种享受,传统语文只教学生苦读,得到语文,不教学生乐读,享受语文,是一种片面的语文教育,所以遭致“少、慢、差、废”的责难。怎样享受语文呢?一、情感,“天鹅、梭子鱼和虾”语文是什么?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下了定论,事实上,语文是情、意、形的集合体,这个“情”指思想感情;“意”指意思,即表达的内容;“形”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语”和“文”只不过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语文的“语”是用口头流动出来的,语文的“文”是由笔端书写出来的。“语”的“情”是显性的,“形”是隐性的;“文”的“情”是隐性的,“形”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和“享受语文”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追求越来越多地被沧州市的广大语文教师认可,那就是“享受语文每一天”,甚至推而广之,人们孜孜以求的是“享受校园生活每一天”,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语文”学科的领域。同时,一个称号在沧州市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和广大语文教师中流传开来,并被引为自豪,那就是“沧州语文人”。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在发生着转变,职业生活态度在发生着转变,甚至整个人生都在发生着转变。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这一问题因切中语文教学的症结而引起无数语文教师的深思。而这至今仍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难以疗冶的“顽症”。伴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许多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内容太多,教不完。因之,在新课改中要克服“量多时少”的问题,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构建出高效节约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提出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语文新学科的开拓者,应以探讨“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己任,这就是“语文世界语言、文章、文学三分天下文章应有其一”。众所周知,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语文新课标推行着“文学第一、语言第二、文章第三”,甚至“只讲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不讲文章教育”的非科学的发展战略,那里面没有“文章理念”,不提“文章知识”,不讲“文章鉴赏”,漠视“文章素养”,更没有“文章科学”、“文章教育”的说法,自然也就排斥了“文章文化”,从而使语文教育走进了狭窄的胡同。在这样的语文…  相似文献   

14.
曾在不同时期间过几个在校大学生同样的问题:“你希望语文老师怎样教语文?”回答几乎一致:“让我热爱(喜欢)语文!”听完他们的回答,我在想: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合理的要求我们都没有满足学生吗?为此,我观察过,反省过,探索过。当然,我看过许多名师的课.学生的表现足以表明他们热爱着语文。就在最近,我就看到了这么一篇课堂实录——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语文课——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如梦令》。  相似文献   

15.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到某镇中学了解情况发现:全校129名教学人员中,竟有20多人享受中层以上干部待遇,其中每周一节课不上的有3人,每周只上3~5节课的有17人,再加上后勤不上课的会计、保管4人,有24人享受着不上课和只上3~5节课的优惠待遇。一个学生人数不超过2000的乡镇中学哪来这么多的“官”?原来下面两所初中撤并到中心初中后,他们的官位仍然保存着,校长还享受着校长的待遇,教导主任还享受着教导主任的待遇。“官”多了“,民”就苦煞了“,官”的课务负担都转嫁到教师身上,以致于一个人教一个班语文的教师,兼着班主任,还得兼教两个班的常识课,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与同行交流,总听到这样的抱怨:语文比之数学,可谓生动形象;语文比之外语,可谓轻车熟路,可是学生就是不愿意享受它。听了类似的议论,笔者心中不禁这样想:我们真的让学生享受语文了吗?因此,要让学生开开心心学语文,首先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本“开心辞典”,要不断地召唤着、激励着探究者,从而使语文课堂变成巨大的“磁力场”。然而语  相似文献   

18.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19.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电脑》2010,(7):5-6
命题过程就是设限的过程,这些“限制”有的是显性的,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有的是隐性的,考生得通过对作文题目——文字或图片——的解读来破译;有的是硬性的,考生没有选择;有的是弹性的,命题者只划定了范围,考生在这个范围内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