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宁是20世纪俄国文学杰出的小说家,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耶利哥的玫瑰》是布宁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篇幅短小,却饱含深意.本文从布宁的宗教观、人生观、爱情观三方面分析《耶利哥的玫瑰》,以深入了解布宁的思想及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3.
布宁 《教书育人》2004,(7):53-53
  相似文献   

4.
古代东方人往往在棺内墓中放一朵耶利哥的玫瑰,表示相信生命是永恒的,死者能够复活。奇怪的是,为什么把一团带刺的枯草叫做玫瑰,而且还是耶利哥的玫瑰?这种干硬的沙漠小灌木,就像我们所谓的风滚草,只有在死海以下的沙石中,荒无人迹的西奈山麓,才能看到。据传说,这名称是那位把犹太旷野一个寸草不生的死亡之谷选为自己的居所的圣徒萨瓦亲自定的。他把这种刺草奉为复活的象征,并且用他所知道的世上最悦耳的比喻来加以形容。这种刺草的确神奇。朝圣者采了它,带到离它的故土几千里以外的地方去,一年年下来,它枯干了,发灰了,没有生气了,可是一放…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作品,它深入生命的本质,揭示其中的痛苦、艰辛、挣扎、淡漠、悲哀。回归文学的创作本质,《生死场》分别从生、死、轮回的层面出发,对于人类永恒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作品,它深入生命的本质,揭示其中的痛苦、艰辛、挣扎、淡漠、悲哀。回归文学的创作本质,《生死场》分别从生、死、轮回的层面出发,对于人类永恒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7.
如题眼的喻言所示,《玫瑰门》以苏眉的叙述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文革"这一特殊年岁中沉潜的、色彩各异的三代女性形象。所有的门都是冰冷的拒绝又有一种妖冶的诱惑:司猗纹如同妩媚狰狞的罂粟花,在向男权社会的谄媚中耗尽一生;竹西对自我力量的肯定彰显了卡门式女性形象,邪恶地反抗父权;叙事者苏眉则以分裂式成长的代价企图为痛苦中挣扎的女性寻找出路。铁凝《玫瑰门》的女性文学以审丑的态度书写了男权中心社会的女性遭遇,恰恰隐射出人道主义温情背后的苦楚,以及女性在寻求"第二性"姿态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9.
绽放的玫瑰     
我惊呆了,当我迈进教室的瞬间。玫瑰,朵朵红色的玫瑰花在学生的课桌上绽放着笑靥。今天?哦,我猛然记起,今天是情人节。情人节,这一西方人的节日,不知何时,也成了中国人的时尚,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它竟也成了学生心仪的节日。"红色的玫瑰花?"一丝诧异掠过我的心头。我这  相似文献   

10.
绽放的玫瑰     
《成长》2005,(3):75-76
  相似文献   

11.
以“鬼”喻指国民的劣根性是《呼兰河传》自觉继承鲁迅笔法的又一重要发掘。通过对《呼兰河传》写作的时代潮流、“国民性”的文学表现、鲁迅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杜鹃 《海外英语》2011,(11):232-233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一部短篇小说,没落贵族艾米莉小姐作为美国南方旧制度、旧观念的象征人物,其悲惨的一生给读者的心灵带来巨大震撼,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小说中时序颠倒的叙事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探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詹丹 《语文学习》2020,(3):65-69
<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中,选入了脍炙人口的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关于这首小令的意象组合脉络和情景关系,许多名家有过不少讨论:古典文学名家如吴小如、霍松林、陈伯海、方智范等,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有孙绍振、王富仁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的解读,丰富了阐释的含义空间,都能给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结合学生的学情,也提供了相应的分析。这里,笔者在《教师教学用书》分析的基础上,斟酌其他学者的意见,进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通过持续的思考所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认为它建构了"美是活的形象"的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宣扬了一种审美拯救世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也确立了席勒在德国古典美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对象、距离、美三个相关联的概念来重释席勒的美学思想,揭示其美学思想的诸多先见之明和巨大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十多年前,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我曾在图书馆里翻阅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记得身边有一个放暑假回来的清华大学学生对我说:“如果你能从书中读出‘英雄’两个字,就可以算是读懂了。”当时的我懵懵懂懂。现在重读《名人传》,我清晰地感受到苦难中生命的激情,痛苦中生命的欢乐,这是一部以伟大而高贵的心灵战胜苦难的英雄史诗。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你仿佛能触到生命的脉搏。在《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的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名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名人们的创作轨…  相似文献   

17.
《伊凡·伊里奇的死》是探讨死亡问题的经典篇目,其中倾注了托尔斯泰对死亡的思考和探寻,作为常人的伊凡在死亡呈现时,在肉体和精神痛苦的双重考验下,通过回顾过去的生活,渐渐觉知了死亡存在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并意识到曾经的生活是一个大骗局,掩盖了死亡问题。他通过对死亡问题的思索,找回了自我,也找到了自我与世界的正确联系方式,即去爱;最终在爱之中实现了灵魂升华。  相似文献   

18.
一高三下学期开学不久,教室里的空气似乎比以往更凝固了。书山、试卷、笔记、词典、作业像一块块灌了铅的浓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上学期还觉得离高考有一段距离,仿佛隔了一面墙。一过完年,墙消失了,抬头就是距高考仅有多少天的倒计时牌。高考直逼过来,每个人都是一根紧绷的弦。那天我刚上完语文课,男生ZG跑  相似文献   

19.
那是某届高三下学期开学不久,教室里的空气似乎比以往更凝固了。书山、试卷、笔记、词典、作业像一块块灌了铅的浓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上学期还觉得离高考有一段距离,仿佛隔了一面墙。一过完年,墙消失了,抬头就是时距高考仅有多少天的倒计时牌。高考直逼过来,每个人都紧绷着一根弦。那天我刚上完语文课,男生 ZG 跑过来交上  相似文献   

20.
鲁迅批判“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文章很多。就其杂文而言,比较集中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的就有《十四年的“读经”》等10多篇。在中国现代文化界,对于儒家思想认识之深刻,批判之尖锐,恐怕莫过于鲁迅了。但我认为,在鲁迅所有的所谓“批儒”的文章中,最有分量的一篇是《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可以说,这是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纲领性的文章。这篇文章,视野广阔,侧重说理,不但居高临下给我们论述了许多问题,而且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多更深的问题。关于文章的内容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不需多说。我想说的是我读这篇文章时所想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