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满井游记》是一篇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细腻而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读后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原文共三段,选作教材时,删掉了最后一段。“满井”在北京东直门外,因那里有古井一口,“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故得名。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廿二日,袁  相似文献   

3.
<正>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2日授课地点: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初二3班激情导入师:听说咱们班前段时间有过一次秋游,请问同学们对对秋游的感觉怎么样?生:(议论纷纷)师:请你来说一下。男生1:我们带了很多好吃的,秋游时同学们一起聚餐了,有说有笑,很有意思。师:回来之后你把秋游的过程记下来没有?男生1:没有记下来,不知道怎么写,但很快乐!  相似文献   

4.
袁宏道在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因而他写的散文清隽流畅,活泼生动,在明代散文中自成一格,开拓了小品的领域,丰富了表现方法,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他的《满井游记》构思隽美,细节精美,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一、构思隽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意的理趣美,一是结构的和谐美。所谓立意的美,是指散文立意或以“思”之深取胜,或以“情”之醇取胜,或以“理”之奥取胜,或以“趣”之妙取胜,或以“美”之奇取胜。《满井游记》的立意,美就美在立意富有哲理的  相似文献   

5.
《满井游记》是明朝文学家袁宏道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章层次清晰,意新语工,字里行间飘逸着早春的芬芳,清新轻俊的情调令人神怡气爽。全文共有两段。第一段写北京一带“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人们“局促一室之内”,纵令“冒风驰行”,最终还是“欲出不得”。好一  相似文献   

6.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景层次分明,比喻新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心情。教读本文,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本文准确生动的写景方法呢?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整个课堂教学做到“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以议加强读,以练巩固读”,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读读议议,从中了解思想内容,体会了写景方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以读为主”,落实字、词、句这是一篇文言小短文,怎样去识字积词,弄懂句意?我没有串讲课文,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精读、背诵等具体言语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应是一门艺术 ,而不仅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的主要差别在于 ,技术有较多的理性与智慧 ,而艺术则仰赖更多的感性与情感 ,更重视日常的观察、积累、感悟和熏陶。笔者在进行初中第六册 2 2课《满井游记》一文的教学中 ,就以此为指导 ,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确定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 ,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活、准确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 1)体会本文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的手法 ;( 2 )学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2 …  相似文献   

8.
9.
10.
用喻贴切新奇,是《满井游记》的写作特点之一。现举数例,略作浅析。一、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与“乍明”,这正是早春二月水态、水色的特点;作者由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  相似文献   

11.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当代学生》2011,(10):36-37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相似文献   

12.
满井游记     
课内检测甘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貴)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  相似文献   

13.
满井游记     
燕③地寒,花朝节④后.余寒犹厉,冻风⑤时作.则作飞沙走砾,局促⑥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弛行.末百步辄反。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⑦,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⑧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⑨.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⑩之乍出于匣(11)也。山峦为晴雪(12)所洗,娟(13)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14)  相似文献   

14.
“满井”位于北京东直门外,满井的“井”是个水泉,水面经常比井边高,那里是明清两代的游览胜地。游记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曾作过吴县(今江苏吴县)知县、朝廷礼部主事等官。面对官场腐败,朝内党派斗争激烈,为逃避现实,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满井游记》写于1599年农历2月22日,是一篇文情并茂、清新明快的写景小品、游记佳作,具有意境美、映衬美、语言美的特点,可谓初春游满井,春在满井中。意境美。文中展现了三幅画图:一幅是“北国初春风光图”:“冻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彻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河流开…  相似文献   

15.
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教案的好与坏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为了避免或减少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化解不必要的尴尬,老师在备课前要预知课堂,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16.
“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让公安派和袁宏道的名字标炳史册。“性灵”即是“性情”,“独抒性灵”就是特别强调文章要抒写自然天真之趣味,因此并不怎样强调“理”。而有意思的是他的传世之作《满井游记》在充分表达自然天真趣味的同时却是理趣盎然,韵味悠长。这是不是作家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悖论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人们经常说“自然之理”、“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7.
《满井游记》是作家袁宏道在游历了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后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他的这篇山水游记信笔直抒 ,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 ,物我交融 ,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畅、俊美潇洒 ,如行云流水舒徐自如。这篇小品文生动描绘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于一室之内 ,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愉心情 ,充分体现了“公安派”“性灵说”的“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特点。那么 ,作者是怎样写景抒情的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 ,《满井游记》也不例外。作者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 ,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人把他的环境人…  相似文献   

18.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眼古井,井口高出地面,泉水趵突,又高出井口,故称满井。《满井游记》是袁宏道游满井之后所作的游记小品。作者以清新恬淡、自然秀美的笔调,叙写了满井的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情景交融,呵为一体。摹景状物,力透纸背,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描写能力。“高柳夹堤”,初春,柳树发芽,是最引人注目的植物,放眼夹堤高柳,悉收眼底,故作者以柳代春。“土膏微润”,一“膏”字,极言土地之肥沃,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张目,“微润”与“天稍和”呼应,  相似文献   

19.
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他那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中,文章的结构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语言又象清水芙蓉那样清新俊美。《满井游记》就是如此。文章把京郊的早春风光和作者喜悦而恬淡的情怀,表现得细腻逼真,真挚感人,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山水小品。艺术家面对着社会和自然界的森罗万象,需要具备精细的感受能力和敏捷的捕捉能力,袁宏道在表现早春的形象上,显得范围更广,容量更大,手段也更多。文章写春游,但一  相似文献   

20.
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字词,并为加点字注音。燕·()花·朝()节·()鹄·()娟·然()倩·()女()·()鬣·()·()浃·()曝·()呷·()堕·()事·()恶·()能·()2.辨析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不同用法,并谈谈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1)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郊田之外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