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早在1978年,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中学语文教学“费时多”,严重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当时,吕老的话引起中学语文界同人的强烈反响。自那以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就在全国范围内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于是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张,有被称为“语言派”的,有被称为“文学派”的;有侧重于教法改革的;有侧重于把教材教法统一起来进行改革的;有主张以读为本的;有主张以写为本的……真是异彩纷呈,风格各异。 在这百家争鸣的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四川省“中语会”组织了四川省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编写了《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指导手册》(下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大家讨论到“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重“道”,着重加强致治思想教育。有人主张语文数学要重“文”,着重加强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文”“道”并重。主张“文”“道”并重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以道带文”,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语文的教育,实际上是倾向于重“道”;一种是说“因文见道”,通过语文教育来达到政治思想教育,实际上则倾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语文教材“三性”(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的认识有没有真正达到辩证和科学的境界?笔者在此略陈感想,以示知无不言。一、工具性之特殊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 所谓“人文”派与“工具”派之争,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站位之争。“人文”论者始终只是站在母语“习得”的角度说话,自然容易得出“语文教育即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5.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  相似文献   

6.
“永嘉学派”是南宋重要的学术流派.“永嘉学派”的形成就是“永嘉文派”的形成.永嘉学者有重“文”的传统,这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永嘉“好文近乎儒”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南渡文风的流播孕育了“永嘉文派”.永嘉文人明确一致的文艺追求与文论主张使“永嘉文派”得以最终形成.“永嘉文派”的存在与文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全国各地语文教师和语文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四十四个流派.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陆继椿同志设计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派.因为这一派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有“序”,“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被同行称为“得得派”.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言学习,但教学中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阅读教学依然高耗低效。如果能引领学生读中积累,含英咀华、读写结合,着眼语言运用,努力把握语文本色,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又得言”,逐步实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0.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痛定思痛。2001年,近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对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教了二十年的语文课,可现在忽然读不懂语文了。说起来危言耸听,但这是我近来的切实感受,恐怕诸多同仁也有此感。前几年,清华附中的韩军先生在《山东教育》上连续发表了力作《文就是道》,语文界随之沸腾,作为对百年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令人振聋发聩。的确,近代传统语文教学对语文课程的人文作用是不够重视,今日社会物欲横流,人文匮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确实应有自己的重要位置。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工具性”的大力挞伐,似乎“人文”失落,罪在“工具”。于是,一股淡化“工具”的思潮沸沸扬扬,以至于连中考都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人文语文”便是应运而生的语文实践和研究的新范畴。  相似文献   

13.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4.
“动机”是典型的心理学派术语,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备受关注。随着语言学习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社会文化转向”,“投资”这一经济学概念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补充和发展了“动机”这一概念。两派论战多年,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学派盛行的“动机”概念与社会文化学派倡导的“投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差异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人文语文”是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文语文”本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偏废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为基本理念,其中语文要素即所谓的“文”,人文主题即所谓的“道”,在不同的文本中二者又有所侧重。红色经典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有着特殊育人意义的文本类型,应坚持“文道统一”。在教学中要做到“文道统一”,需要结合字词句段整体学习,需要结合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教学,需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教学。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古今语言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常把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定位在疏通文言字词上,文言文课堂教学成了识字课,成了古汉语知识的教学课,而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真正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却被拒之门外。这种重“言”轻“文”,只看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它的人文性的做法是和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的。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现将个人思考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母语学科——语文而言,如果只是作为“面包”而存在的确是一种悲哀。因为语文具有的绝不仅仅是“实用”,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深层内涵——人文精神。那么我们怎样从“面包语文”走向“人文语文”呢?一、与文本对话中感受人文如果没有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一切的“人文”都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惟以作文为目的”的说法表示异议,并明确提出了“读书亦为目的”的主张。我完全赞成。细细想来,我觉得这句话道理深刻,也是古今学问家的经验之谈。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多是文  相似文献   

20.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