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地理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别出心裁地邀请地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起初一愣,后经老师说明,才心情坦然地露出微笑。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卷云”“卷层云”“积雨云”;随着“晕”“华”“虹”的图案,学生辨清了三者的差别。在地理老师专业性的讲述中,学生们学完了课文,轻松自在地走出了课堂。学生们感叹道:“地理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还真新鲜。”思考:《看云识天气》一文说明的问题并不深奥,凭借文章本身完全能弄懂。即使文中有些名词术语使人模糊不清,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先作准备,并凭…  相似文献   

2.
毛丽新同学问:《看云识天气》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那么课文中讲了哪几种云?怎样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呢?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相似文献   

3.
说明文教材《看云识天气》,1965年编入江苏省农业初级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二册;自1978年起,先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各地多套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从一些教师、学生的反映和语文专家的评价来看。这篇课文似乎还比较受欢迎。近年来,经常有同志督促我谈谈这篇课文的编写经过,《课程·教材·教法》的编者又热情约稿,说是让中学语文教师自己来谈谈怎样编写中学语文教材,是挺有意义的。这  相似文献   

4.
一天,听初一的语文公开课《看云识天气》,看到有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显得兴奋而激动。当同学们认真地朗读完课文后,教师提问道:“文中提到了哪几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很多孩子都迅速地举起了手。“好,现在我就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其它的同学仔细听,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位同  相似文献   

5.
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科普文章——《看云识天气》,介绍如何通过云的形态和光彩判断天气的自然常识.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四篇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核舟记》。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三个纯说明文单元。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对整个单元宏观掌握,引导学生对四篇课文进行联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说明文文体特征几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节校际间的交流研讨课。《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多次入选教材的说明文。由于人们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提法提出了质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采取了回避的策略,将《看云识天气》这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归入到“科技作品”,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将其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学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如何教好这篇文章,使学生一方面真正有所得,另一方面还能产生学习此类文章的兴趣,我颇费了一番思量。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初中语课标教材自2001年开始投入试验以来,不断有人质疑入选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认为此不宜选做课,理由是:这篇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入选中学语课本的章,今天看来已显得相当陈旧;在全国广大城乡,以气象卫星预报天气情况已完全取代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传统落后方式,  相似文献   

9.
分析《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独有的地位和作用,透视出这篇课文所从属的文体即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的目的。从而科学的安排课时,合理的处理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说明文教学的特定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凸显说明文的特点,并且审视通过特定课文的教学能否满足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整体把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通俗的科学说明文。中学生对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有一定的感性知识的,但是,他们不一定能系统地认识各种云的形状、光彩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即使有所了解,也不一定就能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教这一篇课文,可以从“看、识、说”三方面着眼。看和识,可说是课文标题的一双眼,它指明考察的对象和研究目的,无疑是我们理解课文的纲。关于看,应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些什么、怎样看,进而研究如何学会象作者那样地看。为此,不妨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列举一下自己平日看到的云层的一些现象,以及它们同天气变化关系。然后,再对照阅读课文,从中学习它条分缕析地观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语文教师,要讲究“讲课”艺术,要注重教学实效,就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口若悬河,“满堂灌”。 语文老师不能因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接收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没有突出“主体”地位,主动意识,创新思维和实用操作等,不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技巧,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动,这是不可取的。上课一开始,老师从释题到简介作者作品、范读课文、分析结构、总结主题等,滔滔不绝地讲,不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成了“肢解课文”的“刽子手”,老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毫无自由支配时间。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老师从云与天气  相似文献   

13.
[教例简述]课时:一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1.速渎课文,理解说明的顺序。(5分钟)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语言平实的特点。(10分钟)3.细读课文,给课文提点意见。(约30分钟)教师:这篇课文,与《看云识天气》编在一起,是为了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了解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了解  相似文献   

14.
<正>在减负增效的教育大背景下,学案教学如何回归语文本真?如何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如何用学案的方式学出浓浓的语文味?我们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一、设计有语文味的学案(一)学习目标尽显语文味课文归根结底是我们用来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方法,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后,应该想方设法寻找出课文中可以作为训练的点,并把这些训练点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有的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  相似文献   

15.
一次到学校去听课,一连听了两节,一节是《看云识天气》,一节是《泉》,两位老师用的都是阅读教学四步法——审题目、悟主题、看选材、找特点,但各有千秋,殊途同归,使我产生了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自2001年开始投入试验以来,不断有人质疑入选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认为此文不宜选做课文,理由是:这篇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今天看来已显得相当陈旧;在全国广大城乡,以气象卫星预报天气情况已完全取代通  相似文献   

17.
牛银安 《辅导员》2010,(6):14-14
一次到学校去听课,一连听了两节,一节是《看云识天气》,一节是《泉》,两位老师用的都是阅读教学“四步法”——审题目、悟主题、看选材、找特点,但各有千秋,殊途同归,使我产生了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18.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说明文(《蜘蛛》、《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蛇岛》、《看云识天气》)写法各有特点,又不乏共同之处:细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顺序,恰当选择说明方法,并以准确的语言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通俗易懂。结合新课改,运用新理念,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相似文献   

20.
<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推门听课活动中,聆听了一堂说明文教学课——《看云识天气》。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