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训练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4.
朦胧中的记忆———鲁迅在我心中●李燕杰在我读小学时,从父亲的著作中翻到一本他早年的游记:《长城明陵游记》,封面有周作人题写的书名。我问父亲:“您见过周作人吗?”答:“我不仅见过周作人,而且见过鲁迅。”家父还告诉我:“在你三岁时,我还带着你见过鲁迅呢。...  相似文献   

5.
史林采英     
鲁迅渐离我们而去 孔子正朝我们走来 据说,“鲁迅必然远我们而去”。远去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已越来越成为一位历史人物,鲁迅及其精神学说,是一种“以别的什么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思想意识”,不再适合今天的需要。 确实,我也真感到了他的远去。人们似乎只有在为自己“辩诬”或炫耀其不“偏激”之时,才记得把鲁迅拉出来示众,尽管我至今仍觉得鲁迅勾画的种种角色,依然活在我生活的社会之中。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远去了,但  相似文献   

6.
倪 :王老 ,能采访到您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的杂志是面向中学生读者的 ,所以我想知道您在中学期间是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 ?您那时最喜欢读哪些方面的书 ?其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有哪几本书 ?请您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好吗 ?王 :我中学时在北京教会学堂读书 ,当时是抗战前 ,我的小学是在孔德、育英两所小学读的。我小时不大读书 ,喜欢体育 ,思想成熟以后才喜欢看书的。一二·九、一二·一六等学生运动我都参加过。参加了学生运动以后 ,读书也比较多了。当时主要读一些鲁迅、周作人等人的文章 ,那时北平学生比较喜欢读周作人。外国的作品也读 ,…  相似文献   

7.
读了《南开学报》1981年第4期上姚锡佩同志的《鲁迅作〈惜花四律〉质疑》一文后,获益良多。我们首先得感谢锡佩同志和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他们在《鲁迅年谱》第一卷中)提供了有关《惜花四律》的重要资料,作出了贡献。但我对姚文的结论是有不同意见的。姚文认为新版《鲁迅全集》不该收入此诗,因为“《惜花四律》并非鲁迅所作”,而是周作人所作。我认为这一结论是不正确,不全面的,值得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8.
周敏 《学语文》2007,(1):34-35
周作人写作《苦雨》的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曾与乃兄一起并肩战斗、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的周作人,此时也愤激地对社会现状下了这样的断言:“中国反正是一团糟”,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但鲁迅是明知绝望却仍要“反抗绝望”,而周作人却走另外  相似文献   

9.
早在四十五年前,那时,我刚到上海做事,新村运动,带点陶渊明的桃花源气息,引起了我的心向往之.后来读了周作人先生的文章,更了解先生的淑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恩波 《成才之路》2009,(27):I0012-I0012
鲁迅对周作人的怨中,其实常常夹带着爱和企盼。即使在其逝世前的几天,枕前还放着周作人的书,闲来时也翻阅着。而周作人笔下的鲁迅,在晚年已发生了变化,可以心平气和地打捞历史旧迹了。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再版了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看起来很是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1.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以我知道…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创作有共性,但异质性更为明显。表现在在新诗审美特性的选择上,周作人强调艺术的美,鲁迅则更强调艺术的真。在新诗的具体创作实践中,鲁迅的诗思在诗美的层面上达于崇高的"深,"周作人的诗情在诗美的层面上显示出和谐的"善"。  相似文献   

13.
葛鑫 《文教资料》2000,(3):60-68
《文教资料》曾在1986年第4期、1987年第:期刊出了关于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史料,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团结报》《山西政协报》等报刊先后发表文章,对历史事实作了补充说明和辨证。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也召开了研讨会,围绕着周作人出任伪职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近年来,关于周作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已在各报刊和书籍中陆续披露,人们对于周作人的了解更趋于完整了。为了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在本期组发了《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等四篇资料。《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一文,是1987年任上海电影总公司导演室党支部书记的葛鑫同志写给《文教资料》原主编赵国璋同志的。文章对当时沈鹏年、杨克林两同志所发表的“关于周作人问题的调查记录”作了必要的情况介绍和说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问题”的争议起因和争论过程。 时隔十四年,当人们对于作为文学家和鲁迅二弟的周作人有了更多认识的今天,我有1又一次整理刊市周作人的资料,是希望能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多种视角的、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以推进对周作人思想和创作研究的深入,这正是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研究者提出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也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现行的几套高中语文教材,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鲁迅的家人、亲属及朋友的信件、文章及回忆录等大量史料 ,揭示鲁迅与周作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于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在经济上挥霍无度 ,在人品上欠佳 ,在性格上乖戾 ,而周作人惧内、无原则 ,从而导致兄弟失和 ,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八道湾住宅 ,并且从此兄弟二人在政治思想上也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6.
有着共同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的鲁迅与周作人曾一起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在新文学创作与新文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鲁迅认同了左翼倡导的革命暴力,而周作人走向了隐逸的自我园地。我们认为这种思想转向的分歧是必然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启蒙中早已隐性存在着一个乡土的两种言说与个人观点的同质对立。  相似文献   

17.
鲁迅、周作人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以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为一个原点,挖掘其对于鲁迅、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履痕     
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坐在教室里,但,我比他们整整大了3岁……初三临近毕业时,我最最亲爱的父亲离我们远去,我是哭着走进考场的,但我仍然拿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母亲狠心卖掉猪仔,非要供我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  相似文献   

20.
唐累 《语文新圃》2008,(1):26-27
李利忠(李庄)于大半年前开始在<联谊报·春秋>专版连载的<两浙鸿爪>,我是每期必读.有次朋友聚谈,我不无意外地发现,和我一样喜爱该文的,大有人在.记得其中有一条说到鲁迅病逝的第二天,周作人恰好有一堂<六朝散文>课,他没有请假,而是挟着一本<颜氏家训>缓缓地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