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相似文献   

2.
李贺小传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日:“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相似文献   

3.
《新读写》2014,(10):17-17
呕心,形容费尽心思,多用于形容文艺创作用心过度。 李商隐《李贺小传》:“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一’描写的是唐代诗人李贺写诗用心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李贺写马     
<正> 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长吉细瘦,通眉,能苦吟疾书。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研墨叠纸足成之。其中“距驴”之距,有“大”意,疑误,或当为“跛”字乎?因而李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细瘦纤弱,似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诗集,曾名为《李贺集》、《李贺歌诗集》、《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文集》、《昌谷集》、《李贺诗集》等,皆四卷,或多“外集”一卷。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日:‘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相似文献   

6.
<正>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这是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上的话,如何"苦吟疾书"?《新唐书》说:"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中唐以后,这一类苦吟诗人  相似文献   

7.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不会不注意“锦囊”这个名目。锦囊几乎成为诸葛亮的专用品,盛笺纸,授妙策,用的就是“锦囊”。唐代大诗人李白《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诗云:“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吾身。”锦囊诀,谓妙诀也,亦即妙计。囊中有此,看来还是相宜的。但是,既是锦制的囊,自不限于一种用途。唐人李贺的锦囊,就别有所用。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骑駏驢(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囊中所储者,当为诗句材料。  相似文献   

8.
《同学少年》2013,(6):52-52
长吉,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字,李贺的诗在构思、意象、遣词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用“李长吉体”形容李贺所开创的这种冷艳伤感的诗风,后简称“长吉体”。  相似文献   

9.
李贺以“鬼才”诗人而著名于世,始于北宋。宋祁在评唐人诗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但不少人爱其才,议为用“鬼才”去称呼李贺,似乎对诗人有点不太恭敬,故又称他为“鬼仙”。如严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沧浪诗话》中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相似文献   

10.
“贺诗巧”     
朱熹说:“贺诗巧”。(见《李贺诗歌集注》17页转引自《朱子语类》)这个“巧”字确实概括了李贺创作手法的重要特点。他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十分巧妙。读长吉诗就象走进了美丽的园林,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示,不禁为诗人巧妙的用心和大胆的创造所倾倒。李贺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把来自生活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他在感受生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一、李贺的悼亡诗 李贺是否有悼亡诗,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讨论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全面认识李贺诗。 李贺的生平材料留下极少,只有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叙》、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和新、旧《唐书》本传有一点零星的记载。《太平广记》、《剧谈录》、《幽闲鼓吹》、《云仙杂记》等书的材料则多是小说家之言,子虚乌有之辞甚多,不很可信。而李贺又未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其事迹的文章,所以,对其生平很难有详细的了解。在  相似文献   

12.
李贺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在唐诗坛上独权一帜,自成一家,被人誉之为“长吉体”,如宋人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李贺小传》(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云,李贺“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教材援引《新唐书·李贺传》注其本事:“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如此,是李长吉七岁就获知于韩昌黎,以此为“最先”注脚,看似确当,然而,考事揆情,教科书的注解却难免有“失察”之讥。我们认为,李贺七岁以《高轩过》诗得到韩愈的知遇是不可能的事情。《新唐书·李贺传》的记载实采撷于唐末五代人王定保所著野史笔记《唐摭言》卷十:“李贺字长吉,…  相似文献   

14.
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推许为“摹写声音的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但细品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二人在构思、描写手法上仍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迷,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仁,智者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李贺诗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入,  相似文献   

16.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诗人李贺诗歌的接受在中晚唐就达到了高潮,到了宋代,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读者对“长吉体”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长吉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此时被载入文学史.元代李贺诗歌到达接受顶峰,这与贺诗引起同时代读者的共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明清两代贺诗从被贬斥“不入道”到被公正客观地看待,是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心态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坛群星璀璨 ,李贺以其呕心沥血创作的不朽诗歌而一枝独秀。他的诗想象丰富 ,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 ,塑造的个性非常鲜明 ,刻画的意境虚幻荒诞 ,人称“昌谷体”。自南宋迄今 ,注释和评点李贺诗集的成果很多。南宋吴正子的《李长吉诗笺注》是最早的注释本 ,宋末元初刘辰翁率先评点了李贺诗。明清时 ,李贺诗集的评点、笺注更是进入了繁荣期 ,其中以清代王琦的《李长吉歌诗汇解》最有代表性。解放后 ,叶葱奇疏注的《李贺诗集》最为引人注目。历代李贺诗注本虽多 ,但多为旧注 ,即便叶葱奇所著也十之六七为旧注 ,新注仅…  相似文献   

19.
诗至盛唐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各体具全,百花争艳,大家辈出,英才林立。李贺能于太白、子美之后别树一帜,以其奇险怪诡的境界,幽奥峭拔的命意,浓艳险峭的语言博得历代注家的注目和赞许。严沧浪谓:“玉山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围炉诗话》则把它誉为“中唐最高峰”。人们尤其赞叹李贺锤炼词句的功力,评赞纷纷,或曰“镂别异藻”,“幽深诡谲”,或曰“离绝凡近”,“意新语丽”“片片成文”,或曰“设色秋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深于用意。”确实,李贺在字句的锤炼上下过苦功,必欲呕心沥血作不经人道语。他自己也有“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的写照,本文拟就李贺语言的艺术手法作一些探讨。 李贺具有精湛的驾驭语言的艺术修养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手腕,综观他镂玉雕琼的语言技巧,手法大致有三:一曰自铸伟词,二曰精炼动词,三曰用典成词。  相似文献   

20.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