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3.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4.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23-23
什么是线索?1990年版高一册语文知识短文《叙事写人的方法》中说:“要使复杂的记叙文有条理,需要把题材按一定的‘序’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通常称为线索。”按照短文的说法,好像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一文中,先后两次出现了“世”字。但所包含的意义各不相同。句一:“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先世”意为已去世的祖辈,用以说明来此时间久远的缘由。各地译文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无可挑剔。句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世”二字目前语文课本中无注释,吉林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和上海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中,都将“世”解释为“朝代”,“何世”即什么朝代,用以表明这些与时代隔绝的人,不知外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的“世”,课本未加注释。一般作“朝代”讲,我认为应作“父子相继”讲。其理由是: 古汉语中,“世”的本义是“父子相继”,指祖、父、子、孙各代人,犹言“辈”。例如《周札·秋官》:“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改三世矣。”贾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黔之驴》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一语文课本。“黔”地,课本注解为“贵州省”。由此而演变的成语“黔驴技穷”,过去也大多将“黔”解释为贵州一地。这种解释,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8.
对于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中的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省略部分的阐述,现行的多套教科书、教参书、辅导材料都比较一致地作如此补充:(村人)问今是何世,(村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笔者对前个部分的补释,即"问今是何世"到底是谁问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现阐述如下,请教大家.……  相似文献   

9.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11.
全国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桃花源记》第二自然段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样一句,课文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样注释,把这一处的“外人”注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宽泛笼统;同时,注释中的“下同”二字,实际上又在宽泛笼统的基础之上把课文中的三处“外人”划上了等号。其实,文中的三处“外人”——“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从深层次看来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处:“悉如外人”是作者站在渔人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渔人在“林尽水源”的地方,从山口进去所看到的那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渔人从未见过的古老而宁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保留了秦代的习惯,因此这个世界的人对于“渔人”来说好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中选入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中有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课文的注释中将"三匝"解释为"三圈",显然编者是把"三"以一个确数来解释。作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記》写在距离現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当时正是东晋王朝和刘宋王朝交替的时代,社会动乱,人民受着外族和阶級的双重压迫,生活极端痛苦。陶渊明是一个出身于沒落士族家庭的知識分子,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負,但是在当时軍閥和土族专政的时代,他的理想无法实現。他从二十九岁起,由于生活所迫,也曾做过几次小官,但是他看不慣官場里那种黑暗和腐败的現实,終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澤县令,就弃官归田,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四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句。对这句话中的“世”字,截今为止笔者所能见到的选本都把它释为“时代”或“朝代”。查《辞源》“世”字条,第②个义项是“改朝换代建立新王朝为一世”。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中对“世”字有三条解释,其中第③条解释为“时代”,并引用了“问今是何世”为例。由此可见,“世”字确有“时代”,“朝代”之意,但我以为,在这篇文章的这句话里,“世”字所表示的词义并不是因“改朝换代”而形成的“朝代”、“时代”之意,而是一朝之中由于“皇帝的更替”而导致的“辈数”、“代数”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从词义上看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165页注释⑨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在历次改版中一直保留下来的文言名篇。"外人"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共出现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1993年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均在第一处"外人"下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的"参考译文"中也均将"外人"翻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古文名作,很多文学选本都有收录。可是文中有一个词的含义.历来各家选本的解说或含糊不清,或言而无据.或注而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这个词就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谁何”。且看各家选本对“谁何”一词的解说——  相似文献   

19.
连续执教初三语文十几年,每年复习《桃花源记》一课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作者为何不像一些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将主人公设计成猎人,他沿着小溪,一路追踪受伤的猎物,结果不见了猎物,却发现了桃花源,这样岂不更富有传奇色彩?经过师生多次的讨论和研究笔者认为:作者用“渔人”的谐音来表明他对这类“愚蠢的俗人”的嘲讽和鄙视,构思立意含蓄巧妙,用其他身份和情节就难以起到这个谐音讽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一句。其中的“何世”,《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什么朝代”,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有悖于历史事实和文章的上下句之意。要探究“何世”的真正含义,先从历史来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