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2.
大山和卵石     
一、材料:大山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呢?你们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茎,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个什么样子……”卵石说:“我们这样有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3.
一路走来     
如愿鲁迅说,没有亲吻过土地的孩子没有童年。家乡的每一座山都是我童年的伙伴。在那里,我获得了勇气和想象力……我的家乡在长白山脚下。没有便捷的交通,只有弯弯的羊肠小路。懂事起,我就想,山那头有什么呢?是不是像歌里唱的那样住着神仙?能不能去看看?可妈妈坚决不同意,还吓唬我:“你这孩子怎么想的,哪有神仙?山里有狼,远点有熊瞎子,再远的还有老虎呢!你爸爸晚上起来,经常看见一只狼,蹲在咱家对面的山头,眼睛就像手电筒!”尽管妈妈这样警告,可我仍想钻进去看个究竟。为了壮胆,我叫来六七个伙伴,再加上弟弟、妹妹,组建起一支“部队”,伙伴们选我当司令。“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一、二、一,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先生《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对这段话中的“也有屠场”应怎样理解?有人解释说,鲁迅先生说那里“也有屠场”,是讲那个地方有屠场,但并非整个龙华全是屠场。这说明鲁迅用词很准确。我认为,单这样去理解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创新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问他:“你听过鸟叫吗?”那个人说:“听过,好听呀!”“你懂吗?”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艺术是有层次的。层次是什么呢?是从懂到不懂。有的画是画给画家看的,有的画是画给懂画的人看的,真是这样的,因为懂不是最高的标准,懂还有很多层次,很多讲究。因为我这个人不是正式学院毕业出来受过很好教育的人,我就是个打野食  相似文献   

6.
《雷锋日记二则》文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是这样做的: 师:大家看,“这是‘傻子”’中的“这”指什么人?请看看上文,找出答案。 生:“这”指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偷看?别说日记。连你也是我的呢!我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妈妈发火了。“我以后把抽屉上锁!”女儿不满地说。“你敢!日记里有什么秘密还得锁起来?上面没写见不得人的事,干嘛怕人看?一个女孩子,不好好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各种教研材料说法不一。有的说“鲁迅的精神”是中心论点。有的说它论述的中心是“纪念鲁迅,学习鲁迅”。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是:“鲁迅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助力”。论点是在开篇的第二节提出来的。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呢?初中语文教材对此下了这样的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二很明显,把这篇文章的论点概括为“鲁迅的精神”是不妥的,它没  相似文献   

9.
上个星期五,我接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母亲的电话。她语气紧张,声音颤抖,“我儿子迷恋上了一个女明星,搜集她所有的碟片也就罢了,可是看碟片时,他竟会有出格动作。我该怎么办呢?”我问:“是什么碟片呢?”我担心孩子看的是A片或者干脆就是黄碟。但是那位母亲似乎根本没听见我问什么,只顾沉浸在自己的焦虑当中,“那怎么办啊?那怎么办啊?”我心想:让一个母亲慌张成这个样子,肯定不是小事情。看她在电话里也说不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说:“这样吧,明天请您来心理咨询室面谈吧。”这位母亲听了,马上说:“好,好,明天我请假去。”我笑着说:“明天是…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以为最主要的就是“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也就是叶老所倡导的“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的方法。可是,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这样读书。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当老师提出一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某段课文时,学生往往匆匆一读,便举起手来准备回答问题了。像这样读书,在头脑里留下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呢?有一次,我听徐善俊老师教《我的战友邱少  相似文献   

11.
《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了怜哩!”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学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上了一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导读示范课。导读伊始,师生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孔乙书己叫什么名字啊? 生众:(七嘴八舌,有说“叫孔乙己”的,多数说“没有名字”。) 师,孔乙己确实没有名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某:从课文看出来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师:对了。孔乙己中绰号,不是名字。鲁迅作品中还  相似文献   

13.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鲁迅的《七律·自嘲》时,问到“运交华盖欲何求”是什么意思,有一学生突然答到:“它的意思是说鲁迅这时行了桃花运,乐得不再想别的了。”话音刚落,全堂大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是有意捣蛋,但不可否认他对这个问题做了相应的思考,否则他不可能知道“华盖”指的是一种运气,也不可能懂得“欲何求”是“还想求得什么”的意思。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接着他的话说:“有位伟人说过,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谁说人交了桃花运就不会再有所成就呢?况且鲁迅此‘华盖运’非彼‘桃花运’。算命术认为,和尚交了‘华盖运’…  相似文献   

15.
难堪的画面     
我们所见过的画可谓有千千万,看了右面这幅画,让人似乎很不爽,甚至有点难堪。到底哪里让人不适呢?是他的悠闲?是他的漫不经心?还是他的随意放纵?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赶紧发一下你的头脑“BBS”吧。[幽静思考]画面到底不爽在哪里呢?[友情提示]这个头脑“BBS”肯定要从画面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艺术来自每个方面,也很难说哪一方面更重要。我个人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把握。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节选自《滕野先生》),文中记叙了滕野检查鲁迅听课笔记的事。这件事的开头是这样交代的:一天,大约是星期六,他使人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事情的最后,鲁迅写道:第二三天便还我(指作业)。鲁迅打开一看,改得非常仔细,连文法甚至标点都一一订正了。为什么鲁迅先生在故事的开头要交代“星期六”?“第二三天便还我”,第二天是星期几?第三天又是星期几?那么滕野先生最迟是什么时间改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为什么对于“日暮里”这个地名目,直到廿多年后还记得呢?鲁迅没有说明。我以为这同样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于“文字狱的大略,是早经知道了一些的,”而对它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则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当时专门考查了中国的文祸史,并希望有人来编写一部这样的历史,以“示人本相。”他强调“集中国文字狱史料,此举极紧要。”鲁迅为什么这样重视这个工作呢?这是因为当时革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现今读文学专业的学生认真读《儒林外史》的人并不多,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有一条我是坚信的,那就是鲁迅先生在提及《儒林外史》时所感喟的“伟大也要有人读懂”。为什么鲁迅先生独独感喟《儒林外史》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0.
<正>某个晚自习,我被班主任叫出去谈话,开头无非是“是不是该收收心了”之类的劝告,以及“老师一直都很看好你”这样的鼓励……我全程低头看脚尖,倔强地不发一言。直到老师最后叹息一声,挥手放行,我才拖着步子走出办公室。初夏夜里的水汽扑面而来,那些所有欲说还休的句子便在这样的温润中氤氲成自暴自弃的四个字——“我就这样!”对啊,我就是这样的人呢,有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