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关于“父子相继纂其职”《史记》述作,司马谈已开创其绪。谈不幸早卒。司马迁继之。《自序》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说明司马谈已搜集很多资料。“所次旧闻”,类似《史记长编》性质。所谓“论”,当是“论纂”之意。“论先人所次旧闻”,就是在父谈准备的资料的基础上排比整理、编纂成书。其中有部分书稿,可能司马谈已经编成,所以《自序》又说,“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两说既出于司马迁自述,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论述自己的家世时说,“昔在颛项,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因语中有“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的话,就有人将“随会”列入司马氏家族的谱系中。甚至在著文、讲话时,在“随会”之前冠上了“司马”二字,公然冠冕堂皇以  相似文献   

3.
在对司马迁及《史记》褒抑不一的众多评议中,尤以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论断最为著名。先哲时贤,或认为班氏误将司马谈之言等同于司马迁之意,或以为司马氏父子价值取向不同,“黄老”“六经”异学,多持批评否定之态度。尽管从汉武帝时代已经开始崇扬儒学,但黄老政治依然在社会诸方面保持强动的影响。具体言及司马氏父子的思想价值取向,虽然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司马氏父子还是推崇“黄老”之学的。降至东汉时期,儒学完全占据政治统治地位,而这一变化正是班固批评司马迁及《史记》的主要动因。细绎班氏之语,从中寻觅两汉思潮变化的轨迹,则是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乃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所为作也。司马谈发凡起例,确定了撰史的目的、内容、范围,并已着手“次旧闻”,论著其书;司马迁承父志,遵遗嘱,发愤著书,断以己意,终于完成了上至黄帝下至当代、记载三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的“世”,课本未加注释。一般作“朝代”讲,我认为应作“父子相继”讲。其理由是: 古汉语中,“世”的本义是“父子相继”,指祖、父、子、孙各代人,犹言“辈”。例如《周札·秋官》:“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改三世矣。”贾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7.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8.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9.
<正>《红楼梦》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经线,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预示着封建社会没落与覆灭的必然性。一、它是一首贵族衰败的挽歌作为家族小说,它切中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国人家的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对君而言,"国"即是"家";对臣而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即是"父"、"家"即是"国",国与家难分难解。  相似文献   

10.
1.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人的心血结晶。司马谈身为太史时,便志欲撰史,但因不得参加汉武帝的封禅盛典而患病离世。临终前,把撰史这一宏大志愿托付给儿子司马迁。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完成了史书的编纂述著。司马迁在撰史中,对其父的撰史指导思想是全盘接受,还是部分采纳?父子两人的撰史指导思想是完全相同,还是有异有同?历来在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中,显然忽略了这一问题。而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史记》,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2.
好酒     
父子扛酒一坛,路滑打碎,其父大怒。其子伏地大饮,抬头谓父曰:“难道你还要等菜?”(选自明·陈眉公《时兴笑话》)  相似文献   

13.
公元220年,东汉献帝无可奈何地以所谓“禅让”形式交出了皇位,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然而,不到半个世纪,还未饱尝皇权之乐趣的曹氏家族自身也无可奈何地面临着一场被司马氏家族取代的悲剧……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今河南境内的黄河北岸地区)望族,这个家族的几个成员曾经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因而颇受曹魏统治者的重用,但是,随着他们的威望日隆,其篡位夺权的野心也日益澎涨。公元243年(齐王曹芳嘉平元年),托病在家的司马懿暗中布置力量,伺大将军曹爽拥皇帝外  相似文献   

14.
称儿子     
父子同行。有不知者指子问曰:“此位何人?”父一口气说道:“此人虽然是朝廷极宠爱吏部尚书真正外孙第九代的嫡亲女婿,却是我生的儿子。”———《笑得好》称儿子  相似文献   

15.
束莉 《文教资料》2007,(34):16-18
本文将阮籍"醉酒拒婚"的时间定于嘉平二年至四年(250年-252年)之间;由于司马氏家族的婚姻准则是选择门第对等的世家大族,因此司马昭向阮籍提出联姻可能是出于私交;为了避免卷入司马氏家族内部纷争,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保证阮氏家族安全,阮籍理性的拒绝了司马昭这个不合常理的提议,并采取了"醉酒"这种委婉的推脱办法,得到了司马昭的谅解,使其继续对阮籍持宽容信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正> 司马迁之书,名曰《史记》,初无此名。古书中屡见“史记”之名,是对古史的泛称,非专指司马公之《史记》。司马迁《史记》中屡见“史记”之名,亦不指其自撰之《史记》。此两者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已论之颇详。两汉诸书,述及司马氏之《史记》  相似文献   

17.
性刚     
明代冯梦龙《广笑府》: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相似文献   

18.
文章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分析得出卡夫卡的"惧父情结"是《城堡》中"父子"关系选材的个人因素,同时又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了卡夫卡作为一个处于时代混乱荒诞社会的作家,站在人类共同心理的社会高度去创作。因此"父子冲突"集体无意识又构成《城堡》中"父子"关系选材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9.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0.
《课外阅读》2009,(22):34-35
六亲不认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