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尔扎克》的超人之处,是雕塑家不去一味追求“形似”,而是在“神似”上凸现巴尔扎克伟大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导读】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这个罕见的文学天才,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和老师也都没有发现这个长着胖胖脸蛋的孩子身上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不顾家里人反对,辞去律师职位,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的早期作品体裁多样,均未引起社会关注。当时,他连信件的邮资、公共马车的费用都付不起。为了多挣点  相似文献   

3.
【导读】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这个罕见的文学天才,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和老师也都没有发现这个长着胖胖脸蛋的孩子身上有任何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4.
一、课文悟读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是把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关怀的人,巴尔扎克就在这样的人群中达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穿越,他知道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病态的疯狂,他解剖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至于后代和未来的人呈现了一颗痛苦而又伟大的受难的灵魂。毫无疑问,巴尔扎克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介绍法; 2.讨论法; 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 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 2.比较阅读表格; 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相似文献   

6.
奥瑙利·德·巴尔扎(1799—1850)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家.生于法国一个工商业很发达的小城杜尔.他父亲原是一个农民,在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和以后几次拿破仑战争中,由于善于钻营,成了腰缠万贯的资本家,后来还参与政治活动,成了巴黎市的参议员.1816年,巴尔扎克进入巴黎的一所大学“法律系学习.1819年大学毕业.他拒绝家庭要他作律师的安排,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7.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高老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十分宠爱女儿的人物形象——高老头。高老头不惜为两个女儿花尽毕生的财产和心血,给她们无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学习郭橐驼种树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理念,学会放手,顺应天性,将课堂留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建构有生命力、活跃的语文课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红影 《新读写》2008,(2):49-49
罗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渴望有一天能成为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伟大的艺术家。他曾满怀信心地报考心仪已久的巴黎美术学院,但三次落第。盼三次考试时,主考官竟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时间。”对于年轻的罗丹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0.
李蓓蓓 《学语文》2002,(2):40-40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巴尔扎克葬词》)。雨果这句满含深情和诗意的赞词,是对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巴尔扎克一生最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巴尔扎克(一七九九——一八五○)生于法国杜尔市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八一九年巴尔扎克从巴黎的法科学校毕业后,不愿当律师,立志当文学家.一八二○年写作悲剧《克伦威尔》失败后,转而写作神怪小说,也未获成功.一八二五年后,曾投笔从商,先后经营出版、印刷业,还想冒险贩卖铁道枕木和开发银矿等;但一事无成,反而负债累累,以至终年.这些经历,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切身的体会,从而为他成功地创作《人间喜剧》奠定了生活基础.一八二九年,巴尔扎克创作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获得成功.以后,经过二十年百折不挠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包括九十多部小说的总集《人间喜剧》.  相似文献   

12.
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生于法国西部杜尔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原是一个农民。父亲在大革命年代发迹当上了政府官吏,后又混入银行界,成为金融资本家。巴尔扎克少年时被送入教会学校学习,1818年至1819年进巴黎法科学学校学法律,毕业后,拒绝父亲要他当律师的要求,毅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巴尔扎克的生活道路是极其坎坷不平的,他的一生是在失意、贫穷、负债与困恼中  相似文献   

13.
曾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世界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成名后的一天,一位老太太心情急迫地拿出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让他评价作文的好坏并由此预测小孩的前途。巴尔扎克十分仔细地看完作文后,断定小孩将来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因为“仅从字迹来看,这孩子就显得很迟钝”。然而,巴尔扎克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这正是他小学时的作文本,这位老太太不是别人,正是他孩提时代的老师。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有的教师常常以学生的一两次作业,一两次考试的“差”成绩,就像巴尔扎克那样“仅从字迹来看”,断定这孩子是“差生”,是“笨蛋”,甚至是“弱…  相似文献   

14.
闲时读书,曾读到过一则巴尔扎克的轶事。有一年,巴尔扎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内容是,有个知识分子,虽然颇有才气却不被社会认可,只能在反复拼搏后极凄凉极无奈地死去。小说写好后,主人公的名字却迟迟未定,因为巴尔扎克一定要给他起个"足以代表他的一切"的名字,决不能随意为之。巴尔扎克反复思考,不仅查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宽广的胸怀。识记其代表作。(2)能力目标:体味诗化的语言所蕴涵的哲理性。(3)情感目标: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他像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那样把法国社会现象作为他观察、认识和分析的对象,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和支配力量,通过他的分析研究,找到支配人们欲望和行动的力量是金钱,资产阶级依靠金钱日趋得势,贵族阶级在金钱面前不可避免地没落衰亡。与此同时,巴尔扎克把他对社会的认识、分析和研究纳入形象,通过文学形象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复杂的事件、人物性格和感情,并表现作者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他所有的书仅仅组成一部书:一部生动的、闪光的、深刻的书,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在来去、走动,带着我也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掺杂在一起的惊惶与恐怖之感;一部了不起的书,诗人题作喜剧,而他本可以题作历史的……  相似文献   

18.
[课前准备工作]一、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1.3-5人一组,为小组命名(要有创意);2.交流讨论,赏析文章。二、明确单元目标,通读熟悉整个单元的文章,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上网搜寻资料,做好读书笔记。三、每人写150-200字的读书笔记或赏析文章1-3篇,以备课堂交流、探究。1.重点:(1)赏析散文的情和理;(2)品味含义丰富深刻的语句。2.要求每段运用文章中出现的雅词3-5个。[课堂教学实录]师:1850年8月20日。法国。拉雪兹公墓。天气阴沉,太阳西沉,细雨蒙蒙。文坛巨匠,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  相似文献   

19.
20.
一、课堂导入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8月20日,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他的好友,法国浪漫主义运动领袖雨果冒雨来到公墓面对前来悼念的法国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巴尔扎克葬词》(板书课题)。怎样学习呢?我们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板书“探究”)。这节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探究,一是诵读,探究作者的情感和思路(板书“诵读探究”);二是品析,探究课文语言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板书“品析探究”);三是比较,探究这篇演讲词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板书“比较探究”)。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