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学的发生 ,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 ,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 ,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 ,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 ;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 ;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 ,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文学是在反对中国旧传统、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趋势下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新文学作家大都熟悉旧文学传统,本身又习染旧文化,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中国新文学不自觉地就成为新旧交杂之下的产物。本文以小说为核心,分析旧文学传统中的史传型和说书型叙述文学,如何制约了新文学中的小说家,使他们不可能学习到西方现代小说的精髓。同时,也对产生中国传统叙述文学和西方现代小说的社会背景略加分析,以进一步说明新文学中的小说所以不能"神似"西方现代小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学发展史象一条无形的河流,有宽有狭,有缓有疾,更有九曲十八弯,流向各自不同。文学评论,置身于其中,又得考察其运行。只有当评论者在变动的文学潮流中,寻到一个切实而正确的基点,才能得到较为公正的结论。 中国新文学是在极其复杂动荡的社会条件下萌芽、诞生、发展的,流派纷涌,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相联系。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文学新潮,贯穿着新文学史。在各个历史阶段,分别呈现为:革命文学、左联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解放区文  相似文献   

5.
"文革"结束后,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杂志《萌芽》于1981年复刊.由于原始材料有限,本文以1982年第3期至第12期的《萌芽》为讨论中心,以1982年《萌芽》的封面、插图、栏目设置以及编辑主张为切入点,分析复刊后的《萌芽》如何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通过作者群和读者群来分析《萌芽》如何以这种身份参与到杂志外部的"主流文学"空间,共同构建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学".虽然《萌芽》将作者群与读者群定位在青年这一群体,试图创造出新文学,但80年代"主流文学"的特征依旧烙印在《萌芽》上,使《萌芽》成为一个新旧混合体.  相似文献   

6.
纵观近百年中国文学激烈而多变的涌动进程,重大的潮流“改道”有三次,即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文学的一体化秩序代替“五四”新文学业已形成的多样化格局的工农兵方向的文学;“文革”结束以后,以“新时期文学”的出现为标志的“后新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7.
与时代偕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艰难跋涉之后,以它产生的一批批作家和作品,以它多姿多采的风格和神韵,以它拥有的众多读者群,显示其特有的辉煌,引起世人的瞩目。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包括着当代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从广泛的涵义来说,也包含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它们都是中国母体文化和文学的承续,都是在“五四”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陇中文学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新旧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交替成为陇中新文学和新文化因素传播与发展的主要背景。通过对民国时期陇中文学生态的考察,揭示出这一时期的陇中文学呈现了以旧文化为根本、遵循传统文学思想观念和创作形式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受到新文化因素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陇中文学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主题和题材,并在四十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陇中文学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新旧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交替成为陇中新文学和新文化因素传播与发展的主要背景。通过对民国时期陇中文学生态的考察,揭示出这一时期的陇中文学呈现了以旧文化为根本、遵循传统文学思想观念和创作形式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受到新文化因素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陇中文学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主题和题材,并在四十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贵州的新文学是起步较晚的。五四时期只有省外的黔籍作家蹇先艾和谢六逸比较活跃,他们积极从事新文学活动,写了不少作品和文学论著。五四时期在贵州境内还没有公开出版的新文学报刊,就连公开出版的报纸也极少,较有影响的是军阀势力控制的《贵州公报》  相似文献   

11.
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构成中国文学的三维空间,从文学自身的特性来说,是应该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在正史篇章中提到台港文学,这一现象很值得深思。台港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同源支系,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得到体现,此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文学的先驱,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首举义旗之后,又接连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封建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文章,分别从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的某些特质以及文学体裁的变革等角度对新旧文学进行了比较,既从理论上阐述了革新旧文学的必要性,也为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受到了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学先驱们的一致肯定。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五四新文学及其发展历史时,不能不感到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现代文学史的教材中,还是在专家学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茅盾通过创作、论评、译丛和办刊等文学活动阐扬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类意识。这对开河之初的中国新文学起到了导引和建廓作用,同时肃清了旧文学的流毒,从而使得新文学向着“真”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追求“现代性”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主题,而“五四”新文学所坚持的全盘西化的现代性道路却把传统文学作为现代性的对立物进行彻底摒弃。在当时这样一个文化断裂性交替的关口上,一味坚守传统文化的立场,已明显背离时代潮流。张恨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中”与“西”,“新”与“旧”之间进行了探索和整合,开创了一条过渡式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的基础上,普罗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在话语、题材、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目,从而成为左翼文学美学规范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以及时代潮流与作家的自主责任这一系列矛盾中的文化内涵。本文着眼于张恨水创作的通俗性,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性,将张恨水置于更大的“文化现象”范畴之内,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张恨水的个案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重庆,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那是严峻的年代,民族存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作家们的文学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旧形式的复活。至抗战时期,新文学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五四”所推出的区别于传统的文学语言与文体格局、感知方式与表述方式,业已形成旧文学无法抵挡的文学主潮。然而,正如茅盾所说:“二十年来旧形式只被新文学作者所否定,还没有被新文学所否定,更其没有被大众所否定。”(《大众化与利用旧形式》陈盾是把这一事实视为新文学作者的‘‘‘耻辱”的。既然将新文学未…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转向问题是事关文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张丽军的《谔谔之声》抓住了新世纪中国社会底屡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通过文学史料梳理,指出新世纪文学应关注社会底层问题,应对当下边缘人物和被现代化进程遮蔽的世界重新进行审美想象和审美阐释,并在承接中国新文学传统、重拾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新的美学原则建构,以此使新世纪文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实现突围。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新文学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在新条件下的合理利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从新文学文献整理和建设工作方面而言,澳门几乎处于失语兼失措的状态,这体现了汉语新文学文献整理工作的地域性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须作观念调整,须引入汉语新文学概念.汉语新文学概念认定,一个民族的文学应该以其基本的外壳--语言形态为主要依据,澳门文学在整个汉语新文学的总体框架中属于一个与台港平行的区域,澳门文学文献资料的天然地位就不应理所当然地被限制在必然次于台港的位置.澳门文学在整个汉语新文学界,具有相当鲜明的文化特色,具有特定的文学生态意义,因而,澳门新文学文献的整理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