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谨 《对外大传播》2008,(6):13-15,29
2008年5月,王谨同志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夜版值班副总编辑,见证了这个不平凡的月份。他和编辑们刚刚分享到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成功的喜悦,仅隔两日,就和国内外同胞们共同承受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民族带来的悲痛,同时感受了全中华民族奋起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一个副总编的值班日记"其实也是一个媒体人对这历史时刻的记录。下面特摘录王谨同志应本刊之约,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写的部分日记:  相似文献   

2.
他在一个报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生活的轨迹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紧紧地相扣在一起;他一路行走一路沉淀,其发表在《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量新闻作品及蕴涵真知灼见的专著《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部写真》等书及长篇论著《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项,深得业界好评;他在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后,仍然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最近他为采写《走进“林都”伊春》,冒雨探访汤旺河林场伐木劳模的情景令陪同的宣传干部感动;尤其是听他对“三贴近”的解读,让人感到一个新闻人的实践与思考是那样宝贵。收到本刊“与总编面对面”栏目的邀请,王谨在忙碌中愉快地接受了专访。一个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分享他在对外宣传上的思考……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新闻)硕士学位。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32年,发表新闻作品两百多万字。  相似文献   

3.
金龙,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人,1990年至1993年曾在上海留学。来到中国工作前,他还在德国《商业周刊》总部和新加坡分部工作8年,目前是德国《商业周刊》驻华记者。近日,笔者在北京采访了刚刚从上海世博园参观归来的金龙。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党和人民最主要的舆论喉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报,其发展经历也是新中国成长的写照。《人民日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大型报业集团,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界经常拿它与西方百年老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相提并论,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  相似文献   

5.
俄乌冲突对国际局势造成了严重冲击。《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的报道建构了积极努力的劝和者、命运与共的合作者、以人为本的关怀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以及美式霸权的谴责者五类中国国家形象。这五大框架的构建使用了多重隐喻塑造国际关系与彰显国家定位、多元论据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和引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国话语体系这三方面的策略,对主流媒体关于国际战事报道的话语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包括引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多元论据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多重隐喻塑造国际关系,彰显国家定位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埃 德加·斯诺,一位著名的美国记 者和作家,传世佳作《西行漫记》 的作者。 南京大学教授汪应果认为: 有关中国的事情,常常要通过第 三只眼睛才能获得国际的承认。 在20世纪中国内战及抗日战争 中,正是斯诺通过他的《西行漫 记》,使世界了解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而了 解了红色政权……通过这些国际友人的第三只眼睛, 世界逐渐了解了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09,(1):56-56
我们从国外报刊上挑选了两篇与对外传播工作实践有密切联系的文章,进行了观点摘编,以期反映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供一线对外传播工作者参考。这两篇文章分别为美国《大西洋月刊》200s年第11期发表的驻华资深记者詹姆斯.法洛斯的《中国:它自己最大的敌人》和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6日刊登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卢宜宜的《中国如何才能更了解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06,(12):30-30
2006年11月,在英国《金融时报》与高盛集团主办的2006年度最佳商业书籍评选中,《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突围而出。该奖的评委这样评价此次金奇的获奖:“中国正在改变世界,而詹姆斯·金奇的书正好捕捉到了这一变化时期的精华。”本刊转载英国《金融时报》对该书的评论文章,希望对关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传播”等话题的相关人士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2005年和2006年夏季,美中两国分别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和强台风“桑美”的袭击。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本国发生的自然灾难的报道是很不相同的。本文以自然灾害发生后1周时间内《人民日报》对“桑美”的报道和《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的报道为对比样本,通过对两家媒体报道内容构成、侧重点、新闻价值体现、对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新闻文化不同对媒体的报道影响;并基于此对国内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于青已经在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生活、工作多年.今年3月11日,他在日本东京亲历了地震,同时也很关注中日两国媒体有关此次震灾的报道。他分析了我国媒体在此次震灾报道中的整体表现,并对如何改善今后我国的对日传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的作品经常以并行结构的两个世界作为故事的舞台背景。在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冷酷仙境”章与“世界尽头”章呈一章一章穿插推进的结构。该文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为中心,对村上春树的“世界”构筑手法、“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在意识上的关联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东莞的“民工荒”》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中国给医疗制度开出药方》两篇文章为实例进行点评,通过分析外媒作者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启发中国媒体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以及宏观题材的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3.
17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在绍兴醉后写下名垂千古的《兰亭序》,在神话传说中,他用过的毛笔和洒下的墨滴也都沾上了“仙气”,变成了会稽山中七个笔画小精灵和“毛笔爷爷”。  相似文献   

14.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1,(2):180-184
内藤湖南(公元1866年—1934年)是日本"中国学"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上古史》、《中国上古的文化》、《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燕山楚水》等著作。内藤氏《中国史学史》一书,由马彪翻译,  相似文献   

15.
我十分赞同2008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追求一脉相承,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说:“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移平,崎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 今天,我们这些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人和他怀有同样的梦想。我们的脚下的这个地球,孕育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理想是敞开心灵,与人沟通,让我们的文化与新闻直击人的心灵。 我作为黑龙江的外宣干部,是让世界了解黑龙江,了解我们的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让世界了解我们黑龙江人正在经历着什么,他们的愿望和期待! 从这些愿望出发,我们让自己走出国门的每一次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着我们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当78岁的新华社与1岁的开心网“喜结连理”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官媒”的这一最新动向——称这次“一树梨花压海棠”式的“老少配”是中国官方媒体在新闻业务创新上的又一次尝试。在6月22日播发的《新华社试水开心网》一文中,《华尔街日报》对新华社成为中国目前最火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的首位机构用户进行了两方面的解读:第一,新华社的这一最新动作是中国“官媒”(主要还包括党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一系列“变脸”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2014年3月18日,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在美国和英国同步上市,当日就打破了中国作家在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18.
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引述了博尔赫斯曾提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动物分类,并由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哲学思考.中国学者对此做了不少论述和阐释,但思考一般都是从中西差异的角度切入,对福柯持一种批评态度.比如认为福柯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强调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了文化的普遍性和可交流性,把中国视为与西方全然不...  相似文献   

19.
于淼  刘妍 《对外大传播》2007,(11):20-23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国际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据此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一个重大的国际倡议》。 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内倡和谐社会,外倡和谐世界。中国未来几年中的对外政策无疑也是全球所关注的。《对外大传播》邀请王逸舟教授就“和谐世界”这一理念,以及如何解读报告中的相关部分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20.
贾燚堃 《文化学刊》2023,(5):252-255
最早在西方国家发源的歌剧艺术在“五四”运动高涨时期被引入中国,在我国轰轰烈烈进行民族民主大革命的同时逐渐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歌剧进入解放区后开始了入乡随俗般地改革适应民族化大众化的中国歌剧。中国歌剧在结合西洋歌剧宝贵艺术的经验之上包含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美学风格。至此,中国现代歌剧自成一派,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