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5,(1):70-72,122
词语(包括成语)的积累也反映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课标”对词语是这样要求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告诉我们学习掌握词语的方法.就是“词不离句”,即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2.
赵继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4,(5)
加“加”这个字很特別。它现在的意思是“加上”,“增多”,“几种事物并起来”。古代汉语里也有“加”字,表面上看来它同现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实际上二者并不一样。先谈“加”字的本义。这个字《说文》在力部,解释说:“语相增加也。”清代段玉裁 相似文献
3.
4.
5.
劳醒华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0(4):90-91
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肮脏”、《诗经》中的“食贫”、“成语”颠扑不破”这三个词的一般释义提出质疑,认为“肮脏”是“污染”义,“食贫”是“受穷”义,“颠扑不破”是“掉不破,跌不坏”之义。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词语是除字以外最小的语言单位。在交流思想过程中,词语不仅能够表达一个概念,而且能够表达一个简洁完整的意思。斯大林说:“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保证每个学生确切地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包括成语),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此,在词语教学中,需要做到三个关注。一、关注“词性” 当前,小学语文已经完全不讲语法了,“词性”当然成为能不提尽可能不提的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对“词性”的分辨、了解还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孩子对“的”“地”“得”的差别几乎无法区分,混淆使用。要弄清三个“de”,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学习词性。需要学习的词性最主要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有了这三种词性的知识,就可以把“的”“地”“得”放置在恰当的词语的后面。现在有些流行性的语言,往往混淆了词性。请看一则人民网新闻:《广州再出奇葩建筑》—“积木大楼”耗资50亿元。继“铜钱大楼”、“铅笔大楼”、“橡皮擦大楼”后,广州位于海珠区琶洲会展经济核心区的一座奇特大楼又引人关注……这里介绍的大楼应当是“奇异”的大楼,而作者把它称作“奇葩建筑”,完全是弄错了词性。因为“奇葩”一词词性是名词。在这里,“奇”是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是花。“奇葩”一词词义有两个:一是珍奇的花,如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春兰秋菊呵竟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二是比喻出众的作品,如碧野《名城颂》:“(《丝路花雨》)这朵鲜艳多姿的艺术奇葩,给死者以怀念,给生者以欣慰。”按照词语搭配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名词不能修饰? 相似文献
12.
13.
15.
16.
陈建舟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2,(14)
未必≠难道(难不成) “未必”是表然否的否定副词,“难道”是表反问的语气副词,畛域分明。可仍有将二者相混的: 他先后查了十多本书,又去上海图书馆,相继查阅了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 相似文献
17.
富兰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99,(7)
①不知是哪个“尖嘴”向我妈妈告了一状,等我回到家就看见妈妈两眼直瞪着我,她似乎要说什么,可一连扇动了几下,嘴唇,就是发不出声。(姗姗《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上段文字是说她妈妈气得嘴唇直打哆嗦,连声也发不出,然而“扇动”一词却用得不妙。“扇动”是指摇动扇子或其他薄片,加速空气流动,嘴唇怎可能像板状或片状的呢?气得嘴唇直哆嗦,一张一合地动,用“翕动”合适。②总之,爷爷已将这道门槛视作张家的地界,门槛之外无论风云如何变换,但门槛之内便是张家的一统 相似文献
18.
词语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同学们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进行词语学习的时候,应联系实际,做到准确简明、通俗易懂地解释词语,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解释。这里有三点需要同学们注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