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琼 《语文知识》2012,(3):39-40
《乾卦》中"龙"的含义当理解为对天上苍龙星座在一个回归年中依次呈现的不同形态所进行的文字表达。龙头角宿与太阳同时西落,故初昏时能看到龙身而不见龙头,即"群龙无首"的天象。《乾卦》中"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句读当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相似文献   

2.
因为当地村民告密,格瓦拉被抓。临刑前,格瓦拉对刽子手喊道:"动手吧,你只不过是动手杀一个人罢了。"今天,格瓦拉头戴贝雷帽,帽上嵌一颗五角星的形象早已风靡全球,他成了革命、青春、激情、力量、梦想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在1968年的巴黎街头,他的名字"切!切!切!"成为学生游行时最响亮的口号;在球王马拉多纳的手臂上,他是图腾;在许多人的书房里,他的黑白肖像代表着一个精神高地……  相似文献   

3.
“烽烟滚滚唱英雄”的诗剧《切·格瓦拉》问世伊始,便以其直面社会的正义感、“将革命文艺进行到底”的坚定性和诗情四溢的台词奠定了它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但褒奖的或批评的论者,不约而同地侧重于剧本的政治倾向,而忽略了该剧在戏剧观念上的革新和突破。我们认为,对于“浓缩地反映现实”、“细致地刻画人物”、“集中地表现冲突”、“以台词推进戏剧动作”诸方面,《切》剧均实现了艺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5.
这篇"后记",是我三十余年所作研究之回顾。细数从研究之初,受学人发现而鼓舞,到后来步步深入,得到意外结果的历程。近两百年来,学者皆视"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作。但在1979年,我则证实了"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造。赞成我之观点的一派中,后来又衍生出两种意见。一种是我的意见,另一种是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的意见。夏含夷的意见,大抵针对我之观点而发(下文括号内数字代表〈后记〉相应各节)。在我看来,"今本"《竹书纪年》完好保存了公元280年左右出土之《竹书纪年》竹简的原貌。该竹简古书,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除结尾几处散乱外,均编排有序。(以"岁"记之日期,乃后人加入,属微调,无碍全局)大体上,我以"今本"《竹书纪年》作底本,重订了夏、商两代的纪年(第1至第3节),并倚赖天文学发现,对简文加以修复,以使其更加准确。经修复的"今本"《竹书纪年》简文,现已数量过半(第4及第7节)。夏含夷与我看法相悖。他认为,竹简出土时,已杂乱无章。晋代学者整理、编辑竹简,必然加以重组、改写(甚或杜撰)。于是,他断言道,我所作之纪年研究,除周代部分,余皆毫无依据,不值一提(第6至第7节)。此处有一关键问题。即,夏含夷发现之错简究竟发生于何时?又为何有人将周代成王纪年位处中段的一支竹简错置于武王纪谱结尾处,致使武王在周克商后的在位年份增添三年?夏含夷以为此举乃晋代学者所为,目的在于使乱简看起来有序、合理。我认为,错简在魏国时期,即竹简古书遭埋藏以前,必已造成。魏国时人之所以如此举动,乃是要支持魏惠成王在公元前335年宣言称王。据我观察,竹简排列有序,且我研究所得结果,亦可拿来与甲骨文、金文作对照(第5及第13节)。夏含夷发现之错简,必在移动前即已存在。且要使错简成立,必得把成王纪年中有关周公去世、丧葬年份往前倒退十年。结果,周公死后所举行的禘祭竟然发生在他去世以前。这种改动,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在晋代,而属于魏国专家有意为之(第5、第7及第15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在第11节中解释了夏帝仲康五年九月朔之日食。要对此加以解释,就不得不假设战国时代对远古纪年作错误调整的人采用了章蔀置闰法,并据此要找到一个九月朔日时太阳位置在房的年份。他发现公元前428年恰是这样一个年份,且该年九月朔日为庚戌日。于是,他推断从公元前428年往前推1520年(一纪),即公元前1948年,情形也必相同。除此无法解释他提出的"1948"和"庚戌"的说法。可是若他用此推断法,他必得掌握一千五百年前历史的确切记载。因为他得知道确切的夏朝起始年和确切的日食年份,才能加以推断。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战国时代编写原本《纪年》的人大抵相同:均掌握确切的历史记载,并对此记载加以"修正"(见第3节)。我们必须找到他们的动机和误解,才能对现存的《竹书纪年》加以利用,并推断出远古的真实年代和日期。此乃我写作《〈竹书纪年〉解谜》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药》与《夜》之比较荣松鲁迅与叶圣陶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都以讲究章法著称,他们的小说是很值得进行比较研究的。鲁迅的《药》写于1919年4月,叶圣陶的《夜》写于1927年10月,创作时间相隔八年余,所反映的生活相距二十年,前者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经典释文》中的《春秋左氏音义》、《春秋公羊音义》和《春秋谷梁音义》所录的少量音切与《经典释文》所引《春秋三传》异文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些音切是用来辨异文的无效音切;有些音切不是为字头注音,而是为异文注音.  相似文献   

8.
逻辑和宗教之融合──试论《九三年》主题的文本思路郑敏雨果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小说创作是他非常重要的文学收获,他所写的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又有着特殊意义。在这部作品中,雨果把自己在《悲惨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思想作了更加明确集中的阐述,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一、《周易》的物象在这里谈《周易》的物象指的是卦爻辞的物象。孔颖达《周易正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或取天地阴阳之象以明义者,若《乾》之‘乾龙’,‘见龙’;《坤》之‘履霜坚冰’,‘龙战’之属是也。或取万物杂象以明意者,若《屯》之六三‘既鹿无虞’,六四‘乘马斑如’之属是也。如此之类,《易》中多矣。或直已人事,不取物象以明意者,若《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坤》之六三"含章可贞"之例是也。圣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取象也,可以取人事者则取人事也。  相似文献   

10.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收入高氏杂文三十三篇,1918年在柏林用俄文出版;《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收入高氏杂文四十八篇,1918年出版于彼得堡。1918年以后两书被列为禁书,从未再版。最近重版,在苏联国内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11.
《九三年》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关键性的一年——1793年,在这一年之前共和党攻占巴士底狱,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整个革命在巴黎地区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法国的西部,濒临大西洋的旺代地区,这个地区还在负隅顽抗,而且这个地区正试图与英国车队取得联系,企图内外联合反攻共和党军队,如果旺代的反抗成功了,新生的共和政权就会迅速夭折,所以说这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相似文献   

12.
何崇见 《考试周刊》2011,(64):24-27
《九三年》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尝试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来解读雨果在小说中通过人物行为所寄托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1967年10月9目,一个红色的殉道者面对敌 人说:"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 枪声响彻在玻利维亚的上空,整整三十七年过 去了,切·格瓦拉和他贝雷帽上的五角星一起熠熠闪 动,成为全世界青年心目中的偶像。他们高举着格 瓦拉的照片举行大规模游行,在格瓦拉那坚毅而悠 远的眼神下,红色和革命激情变成一种符号性标志。  相似文献   

14.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她从个人主义转向革命文学、"向左转"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玲在转型期间复杂的思想内涵。长期以来,《韦护》被认为是趋向"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创作。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与同类模式的革命文学的不同之处,旨在探寻丁玲在秉持着革命战胜爱情的目的而进行写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与创作目的不同的性别化立场,借以展现丁玲在完全汇入革命的洪流前,她从创作之初坚守的女性立场在时代话语的威压下所进行的挣扎与求存。  相似文献   

15.
《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对于这部作品,已有不少的研究文章。大都认为这部作品是雨果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按照自己的理想虚构了作品中的人物,把人道主义和革命对立起来,最后通过“人道”,使敌我矛盾和革命内部矛盾完满的解决,歌颂了反革命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否定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奏了一曲人道主义的赞歌。笔者却觉不然。 考查历史上任何一个作家,都应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地位去具体分析,研究任何一部作品更应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出发,从作品的具体场面和情节描写中,窥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 《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这次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它不  相似文献   

16.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然而,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与萧统关系密切,刘勰曾参与《文选》的编选,《文心雕龙》与《文选》所涉及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两人选文标准与文学观念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且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事实证明:"《文心雕龙》之学"终究当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18.
唐代道士史崇玄所撰《一切道经音义》佚于元末以前。从北宋陈景元所录史氏《音义》看,史氏音注并非仅仅注音。史氏反切与《切韵》特别是王仁煦《刊廖补缺切韵》关系密切。史氏形义之注亦有资小学。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以三角或多角恋爱叙事模式著称的张资平作品多次遭遇查禁,并引起社会关注:其中《黑恋》(原名《青春》)被当作"反动刊物"查禁,《长途》则以"普罗文艺"之名而遭查禁。《黑恋》《长途》是张资平转变初期创作的作品,小说中的革命因素为多角恋爱故事穿上了一件革命的外衣,作者借由人物之口发表了对官员贪腐行为和书报审查弊病的批判。简单、粗暴的书报审查制度体现出民国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限制与自由。  相似文献   

20.
德博拉·艾莉丝所著之《天堂小店》是一本读来心痛但绝对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意图唤醒世人正视非洲艾滋病这个重量级的问题,并带来人性与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