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代表着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引下解放区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高度。今年适逢其创作7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示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河北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弘扬革命文化重温红色经典——纪念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作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就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毛泽东、习近平文艺讲话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内蕴等议题作了深入讨论,推动了红色经典与革命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相似文献   

2.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丁玲在生命结束之前,给我们留下了她的回忆录《魍魉世界》和《风雪人间》,这给我们研究了丁玲的全部创作,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为我们论证丁玲的一生,一直在探素“莎菲型”女性的美,作了有力的佐证,为我们认识莎菲的形象里,或多或少有着丁玲自己的身影,或者作者自己的品质,提供了旁证.为此,笔者在这里愿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7.
秦林芳 《文教资料》2007,11(36):21-23
晚年丁玲复出后,追求政治功利往往成为其创作的出发点;而她对政治功利的追求又往往诉诸道德视角,从而以道德诉求的方式表现出对政治功利的关注。从其对《杜晚香》作为政治"亮相"之作的权衡、该作发表过程的周折到发表后的诠释,都可以看出丁玲对作品之外的政治效应的追求。为了这一效应,丁玲经过反复掂量,选择了"永远正确"的题材和主题,并以陈旧的道德视角表现出落后的道德观念。政治功利与道德诉求这二者的聚合是晚年丁玲创作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8.
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现状进行了多侧面评述,指出学术界对丁玲的艺术个性、创作成败和在新文学的艺术地位应作进一步争鸣。  相似文献   

9.
丁玲创作研究座谈会子1985年9月20日至24日在大连海滨疗养院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地的研究现代文学的专学、学者和教授等近三十名。会议由中国人民警官大学,辽宁省文联、作协、社联、文联研究所,大连市文联,辽宁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与会同志对丁玲的创作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就  相似文献   

10.
对新时期丁玲研究现状进行了多侧面评述.指出学术界对丁玲的艺术个性、创作成败和在新文学的艺术地位应作进一步争鸣。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左转”后的丁玲,写了一系列宣扬“革命意识”小说。“革命意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基因,作家主动把它融入自我血脉,是有着一个逐步深化和纯洁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女性书写由个性、情爱转入革命政治无疑是一种历史与艺术的必然,更是女性自我重构的一种努力。但她在政治书写中以“贞贞”方式、“陆萍”方式将自我予以压抑与消解的情境却无疑又是一种令人悲痛欲绝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一位以现实主义为主而广蓄博纳其它创作方法的作家。她创作的基本精神是现实主义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却汲取了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技巧,并把它们创造性地交叉、融合到一起,消化到现实主义的肌体当中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世界,拓展与深化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几个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影响其前途与命运。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代的丁玲在其《阿毛姑娘》中让女性的自身意识开始大胆地崭露头角,并努力为之而付出,但注定了会频栽跟头。九十年代迟子建的司马太太则让我们的女性开始走向社会,跳出家庭,逐渐在展示着女性特有的光辉,并预示着女性们的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母亲》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传统女性在革命的辐射下完成现代转型的故事。这种对现代性转型的言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男性的缺席,即宣告封建权威力量的名存实亡。其次是女性的站立,通过物质层面与土地割离从而走向城市、生理层面通过“放脚”获得健康的身体、精神层面转变为倾向革命的知识女性,从而完成了一场具有象征意义的破壳之役。最后是母亲角色的现代性建构,从老者本位到儿童本位的现代观念的自觉转变。小说用儿童视角让辛亥革命呈现出了冲淡的、陌生化的、画外音式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左联"到"十七年",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呈现影响扩大趋势,且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转折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苏联文学的光明梦"在中国文学40年代转折时期片面继承与强化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20.
《三八妇女节有感》是女权主义先觉者丁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女性对时代发出的现代性诉求,这种诉求表述为要求性别平等和自觉生成现代性主体人格。在此基础上,作者呼吁男性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反观自我并参与到女性解放的现代性思考与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