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墨子》一书,其中特别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六篇,包含着极其重要的逻辑思想,是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端,它可以和印度的“因明”、古希腊的逻辑学相比而毫无逊色。对于  相似文献   

2.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国内已出的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指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孔子而不是邓析。主要理由是: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思维作为认识对象的学者。2,孔子的正名理论首次提出“名”这个重要逻辑范畴,标志着中国逻辑史的发端,关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为政治伦理服务的传统,他提出的“名实”关系问题发起了延续几百年的名实问题大讨论,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3、《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其内容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规律等各个方面。文章最后一部分对“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的四条主要论据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指出:1、“邓析早于孔子”一说不符合史实;2,《汉书·艺文志》把邓析列为名家之首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位逻辑学家;3、现存《邓析子》一书,不能作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的论据;4、邓析并非就逻辑而讲逻辑的纯逻辑学家。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关于“自我”概念的讨论,集中于5.6命题及其子命题,主要论述他所说的“哲学的我”或“形而上学主体”概念。通过考察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当代解释者提出的各种观点,我们看到,只能在逻辑形式框架下讨论“世界”和“语言”概念,确认两者之间的逻辑链接点,才能真正理解维特根斯坦的真实思想。根据维特根斯坦在5.6命题表达的核心观点,自我处于一个界限上,自我本身就是界限,它规定了我们可以用语言去谈论和言说的范围。由于逻辑规定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逻辑概念与自我概念就是同一个概念,逻辑即自我。因此,维特根斯坦在书中所讨论的自我概念应当是一个逻辑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7.
前言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我国古代社会,也和古代希腊一样,不但整个学术辉煌灿烂,而且逻辑思想丰富多采。春秋战国时期,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都各具有自己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墨家后学,它作为一个学派,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撰写了具有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墨经》。及至两汉,中国的逻辑界仍然名家辈出,各有创新,《淮南子》一书发展了中国的古典归纳逻辑,桓谭、王充发展了中国古典的论征逻辑,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辩”之风又复昌盛。就整个来说,虽然魏晋人的“名理”之学,不免流  相似文献   

8.
桂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然而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义证》及其语言文字学思想一直为人忽略.《义证》卷四十九集中体现了桂馥的文字学思想,包括文字的起源,文字的作用,文、字、名,书的辨析,对六书的理解和认识,对汉字形体演变的认定等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字学问题。本文试于丰富的义证中探析桂馥的文字学思想,以期填补中国占代语言文字学之空白。  相似文献   

9.
中国逻辑史专家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名家、儒家和墨家,却忽视了对道家,特别是对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逻辑思想的挖掘。事实上老子作为中国先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在其言论与著作中已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逻辑思维和逻辑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子的逻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老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10.
《墨辩》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较完整、系统、兼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为一体的逻辑体系.其构成与“类”概念息息相关。“类”不仅是“三物逻辑”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定名”、“立辞”、“辩说”的基本依据。它不仅作为“墨辩”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作为逻辑主线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天论》对于“天人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以及在其阐述的方法中,表现了荀子丰富的逻辑思想及其应用。荀子从论辩需要出发,以当时论战的经验为依据,研究和应用了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探讨荀子在《天论》中的表现的逻辑思想,从而研究荀子所总结的逻辑思维的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一部深奥难懂、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的古文字字典。其实,《说文》在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其所阐述的“人书”理论及其首创的部首归类、依形说义的方法对现代语文教学的生字教学、词汇教学、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就是不知如何用于教学当中。下面就对《说文》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诸方面的运用及运用方法分别举例述之。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古代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有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生当春秋末期的孔子,曾以“博于《诗》、《书》”贵重于世,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  相似文献   

14.
《说文》“类”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的汉字认知思维方面,体现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部首编排和贮存了一个以概念场为背景的语义结构系统方面。因此,以概念场为背景,整理《说文》所贮存的先秦反语词汇语义结构系统是一条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作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具有许多关于论证的精辟思想,涉及到了论证的功用和目的、论证所应遵守的基本逻辑规律、论证的具体论式、对“悖论”的反驳、论证评估等方面。《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主要包含在关于“辩”和“说”的条中,其中的“辩”和“说”都包含了推理论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高中政治学科选择性必修课程《逻辑与思维》的教学已全面推开,在教学中,一线教师们提出了一些困惑。文章就《逻辑与思维》谈论逻辑教育的价值,对“概念”“判断”“推理”的教学提出相关建议,解释教学要点,并提出逻辑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杨述的《恰到好处 》一文(以下简称《恰》文),主要论述作事如何掌握好“火侯”“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批判以“过”为佳的错误,并且区分了“恰到好处”与“中庸之道”、“折中主义”三个概念本质的不同。在论证这些问题时,作者运用了“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而且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因此文章收到了深入浅出、界定分明、论证有力、令人折服的效果。 明确概念通常采取定义、划分、概括与限制四种方法。《恰》文在论证过程中就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方法。 (一)定义法: 定义法是通过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论说文中就是通过下定义来达到论说的目的。定义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科学论文中常用的精确、完整、严密的科学定义;一种是在一般论说文中运用解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所下的一般定义。 《恰》文开头给“恰到好处”所下的定义,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解释语义来下定义的: “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这样地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真是‘恰到好处’。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 这段文字就是巧妙地引用了一段宋玉关于“东家之子”的描写以解释“恰  相似文献   

18.
《艺文类聚》是古代一部百科性质的大型类书,它保存了唐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开创了“事”与“文”相结合编辑体制,采录文献详实广泛,结构安排灵活多样,寓观点于采录之中等特点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古籍整理和类书编辑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的类概念,中国的推类思想,西方的类比推理可以统称为一种逻辑思维,即类思维。类思维在逻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逻辑史讲推类,西方逻辑史讲类比,而推类实际上也是一种类比,类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打通中西方逻辑的一个关节。要推类或是类比得先知类,中西方关于类的概念其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中国古代的推类和传统形式逻辑中的类比而言,两者却是机理相通,都是“类同理通”,只是中国的推类更重内容而轻形式,但两者对于整个逻辑的发展同样重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类比生发了比喻,推进了认知。  相似文献   

20.
逻辑与写作有密切的关系.郭沫若同志说:“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总得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因为不合逻辑就不通.”“文风同思想方法关系也是很密切的.象逻辑、唯物辩证法等都是思想方法,如果思路不通,也断断写不出好文章.不合逻辑就是不通.”(《郭沫若同志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新观察》一九五八年第七期)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分重视逻辑学习.早在一九○七年留学日本的时候,鲁迅就写过《科学史教篇》一文,评论了笛卡儿偏重于演绎逻辑而忽视归纳逻辑,培根偏重于归纳逻辑而忽视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