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竭力重返印度支那,力图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最终导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爆发。本文试就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简述,以探求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的根源,乃至整个印度支那战争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试论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美国内政、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它动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给美国社会带来危机和动荡,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由最初支持越南人民抗日和越南非殖民化,到转而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打着中立旗号偏袒法国,支持保大傀儡政权,冷战爆发后又不断扩大对法国的军事援助,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为美国日后全面卷入越南战争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题目可以加深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渊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霸权主义行径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企图重返印度支那,与当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立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法国请求美国直接武装干涉,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军事、盟国的态度、宣传战等多方面的因素后,做出了不干涉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1947—1948年,杜鲁门政府对巴基斯坦态度冷淡。这一时期杜鲁门政府婉言拒绝了巴基斯坦的求援要求,试图奉行英联邦战略,依靠联合国解决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并对印巴两国实施了武器禁运。杜鲁门政府对巴基斯坦态度冷淡的原因有四:南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处于次重要地位,不愿与英国引起争端,重视印度甚于巴基斯坦,另外,也与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初步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核武器领域一直采取“保密政策”,对法国发展原子能保持“警惕中立”。50年代后期,在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心明朗后,美国对法国的核政策转向消极反对,并在国家安全政策的范畴内“不鼓励”盟国发展独立核力量。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曾经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不援助法国发展核力量,并把不援助的范围扩大到运载手段等相关领域。尼克松政府时期为改善两国关系,开始秘密对法国展开核援助。美国对法国核政策的变化,是美法关系变迁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后,为了恢复昔日法国在越南地区的利益,重塑"帝国"内部的经济与文化网络,戴高乐将军构想出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计划来实现法国的"伟大"。其一是法国在1945年提出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其二则是在1960年代戴高乐提出的"越南中立化"倡议。但是,在全球冷战的背景之下,这两个构想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7.
杜鲁门政府在1945年中苏谈判之前和谈判期间,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有所变化。谈判前,杜鲁门政府尽量晚告知国民政府协定内容,并对中方表示会继承罗斯福的决定,且拒绝解释协定内容和介入中苏会谈。这表明其谨慎被动地遵守协定且向中国施压的态度。当苏联在中苏谈判中提出超出协定的要求时,杜鲁门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采取了不干涉的妥协态度,在东北问题上则积极主动介入中苏谈判,还就某些内容作出具体解释,以抵制苏联的要求,坚持其对协定的理解,并最终使中苏达成了美国能接受的一系列协议。这种态度变化,源于苏联对待协定的态度、美国利益的考虑和彼时国际形势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1978年越南入侵和占领柬埔寨严重危害了东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破坏了东盟最基本的安全规范。在共同的威胁面前,东盟成员国的安全观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形成了一套渐趋强硬的集体立场。东盟的努力,有效维持了国际社会对柬埔寨问题的持续关注,为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宁波的慈善事业也开始逐步恢复重建。原有的善会善堂、儿童福利救济组织、教会慈善组织等传统慈善团体陆续恢复重建。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一批新兴的社会公益慈善团体和国际援助型慈善团体也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0.
第四点计划是杜鲁门政府提出的、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开发援助的政策,属于美国在第三世界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美国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帮助稳定非共产党政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渗透;并确保这些国家以“民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为美国国内生产力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确保美国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1.
罗斯福出于维持同盟国团结和大规模改造轴心国社会的考虑,制定了"无条件投降"政策,即包括武装力量、政府和民众的全面投降。由于罗斯福的突然去世,美国政府在如何将"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应用于结束对日本战争这一具体个案上出现分歧,形成"无条件投降"与"有条件投降"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保留天皇制度。传统现实主义派信奉"均势理论",担心"无条件投降"方式会彻底摧毁日本的国力,从而严重削弱战后制约苏联的力量,主张满足日本提出的不损害天皇制的条件。新政理想主义派认为天皇制是战争的策源地,保留这一不合时宜的制度将留下战争隐患,因而持反对意见。杜鲁门的选择是:既不公开承诺保留天皇制,继续执行"无条件投降"政策,又将"无条件投降"解释为日本军队的无条件投降,并以秘密的方式与天皇达成有条件保留天皇制的协定。这是新政理想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政策折中的产物,也是战后美国新政理想主义让位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一次预演。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战争时期,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解放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灾荒,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领导解放区军民在积极进行解放战争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开展救荒工作。在临灾救济方面,主要实施急赈、防治疫病、节约度荒等紧急措施;在生产自救方面,主要采取抢种补种农作物、大力发展副业生产等积极办法。这些措施之所以能够有效地遏制灾荒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得力,注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及时调整土改政策。  相似文献   

13.
於荣 《教育学报》2007,3(1):94-96
通过考察战后四分之一世纪里美国联邦政府为实现冷战目标对大学的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和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在为美国冷战目标服务中的新进展,以揭示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不受外界影响的学术自由成为了神话。大学的学术研究必须着眼于国家利益,为国家利益服务。国家利益是决定政府在学术自由与学术为国家服务之间作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治理政策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宁波旅沪同乡会是一个以商人为主体的多元自治组织。他们在上海社会局登记取得合法身份后,采取现代党团组织的选举法和任期法,代表宁波旅沪同乡的共同利益。同乡会自筹资金开展各项社会保障事业,保障同乡的利益。虽然他们实行的社会保障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在当时政府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其社会保障事业却覆盖了相当多旅沪宁波人,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对旅沪宁波同乡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宁波旅沪同乡会的社会保障事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模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由于地方偏僻,遵义蚕桑业兴起较晚。清乾隆年间引进的蚕桑业,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大力倡导以及当地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在此后一百多年问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到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因各种社会主客观方面的不利因素,遵义的桑蚕业走向了衰落。探讨遵义桑蚕业的兴衰史,有助于挖掘黔北悠久的桑蚕文化,对于当前重振遵义蚕桑业具有一定的理论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9—1952年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开展了以中小学老师为对象的思想改造运动。因苏北新老区并存的特殊社会环境,对新区和老区分别采取了各有侧重的接管和师资改造方式,对中小学老师的思想改造要求也各有不同。1951年11月起,全区结合三反运动、批判《武训传》有计划、步骤的展开运动,分为思想动员、思想检查、思想总结三阶段,到1952年10月末顺利结束。此次思想改造运动基本上达到了整合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群体中存在的纷杂多元思想,且教育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使之为新中国各项建设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