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婚是男女青少年未达到法定婚龄而结合为夫妻的行为。它违反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危害极大。因此加大我国〈婚姻法〉在农村的宣传教育、贯彻执行力度,强化婚姻登记管理制度,批判封建主义的婚姻观、生育观,教育男女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堵源截流,减少和杜绝早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生育权是已达法定婚龄的男女决定是否生育和选择如何生育的人格权。首先,生育权是人格权而不是身份权;其次,生育权只有达到法定婚龄的人才能享有;最后,生育权的内容是决定是否生育和选择如何生育。凡达到法定婚龄的人都有生育权但不得超越计划生育的限制,为此,应当确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早婚与晚婚是明代婚姻失时的两个主要体现。早婚中早定婚、早成婚现象比较突出,娃娃亲、指腹婚在定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早于法定婚龄嫁娶的行为在成婚中也有一定的数量,父辈交好、统治者提倡、朝廷选秀风气是早婚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早婚具有不稳定性,因而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对,反对者提出自己的婚龄主张,并对早婚进行预防与惩戒,对早婚的纠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晚婚中晚定婚、晚成婚现象比较明显,它使一部分人的婚龄大于正常化、大众化水平,男女晚婚的原因有所差别,男子多因居丧延迟,女子多因择偶标准过高、抚育弟妹、等候聘夫而耽搁,晚婚对正常的婚姻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因而受到一部分人的否定与批评,反对者主张婚姻以时,提出定婚、成婚要及时,政府鼓励适时婚配,并为困难者提供资助,对晚婚的纠治也产生积极作用。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了早婚与晚婚的不可避免,决定了婚姻失时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我国《婚姻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婚姻自由、法定婚龄、法定夫妻财产制的规定与民间订婚习俗、早婚早育、彩礼等传统婚俗之间始终进行着一定的互动,陕西定边县的诸多事例显示:西部农村地区婚姻自由与传统订婚习俗、法定婚龄与早婚早育习俗、夫妻财产制与彩礼习俗等之间的矛盾冲突较为严重,这对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权、生育权、财产权等权益产生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婚姻立法既要对侵害女性合法权益的不良婚俗进行必要的规制,同时也需要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尊重一些善良习俗,在立法和习俗之间建立起良性有序的互动来保障女性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婚姻法》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存在着年龄偏高和"一刀切"的问题,需要转变立法观念,以人为本,降低法定婚龄。建议建立弹性法定婚龄制,以18周岁为基本法定婚龄,同时允许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并且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和紧急情况下经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的人结婚。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省取消了非婚生育,这里非婚生育特指来到法定婚龄不能登记而生育的.取消非婚生育,即生育一胎可自主选择生育时间,也就是说即使是男女方都是15周岁结婚生子也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此规定一实施,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是利是弊众说纷纭,本人愚见:取消非婚生育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7.
《婚姻法》虽已颁布多年 ,但近年来在农村一些地方 ,青年实际结婚年龄逐年降低 ,早婚的现象又重新抬头 ,直接冲击到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极大地妨碍了《婚姻法》的正常施行 ,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一、早婚的历史原因。在封建社会 ,统治者为了增加丁税的收入及供战争消耗 ,强迫人们早婚早育 ,繁衍人口。新中国成立后 ,虽废除了早婚制度 ,明确规定 ,男子年满22周岁 ,女子年满20周年方可结婚 ,并且根据我国人口多的国情鼓励婚龄青年晚婚晚育。但早婚观念仍旧束缚着一些人的思维方式 ,早婚习俗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的早婚》一文,在涉及南北朝时期时,有个别地方的表述不太规范,也有几处史实错误和出处不当之处,因而在一些基本史实上显得不太清晰,但《早婚》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婚龄方面的大结论还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山东大学开中国高校风气之先,出台了《关于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的暂行规定》,第一次以校规的文件形式发布了“符合法定婚龄的男女在校学生可按国家婚姻登记条例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健康资讯     
11月1日起,《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开始正式施行。《条例》第30条第2款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生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据悉,这在全国各地的相关立法中,还是第一次。“不想结婚,又希望享受身为人母的幸福”,这种念头不少大龄独身女青年都有过。然而,“非婚生育”既被法律所禁止,又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化转型时期的意大利,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受到冲击,性道德观念发生变化,人们私生活混乱,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14、15世纪之前意大利妇女普遍早婚,夫妇年差较大;随着精英妇女参与宗教、政治、文化活动,中下层妇女参加社会化生产,男女尤其妇女初婚年龄上升,夫妇年差缩小,到17、18世纪,晚婚晚育成为近代婚姻模式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的早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实际婚龄一般为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早婚风俗的盛行,从根本上说是统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也是封建家族制的必然产物。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它曾产生过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效应,损害人们的健康,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死亡率,加速了人口的绝对过剩,使社会大动乱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西省农村妇女的生育状况,为改善农村妇女的生殖健康提供依据,更好的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方法: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统一编号、登记,填写知情同意书,采用自愿接受调查的原则,由调查员单独询问每个研究对象并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初婚初育年龄、生育史、流产史等。结果:共调查4060名农村妇女,平均年龄为42.9岁;职业以务农和家务劳动为主;35-44岁年龄段所占人数最多。95.7%的妇女结婚1次;结婚2次的占4.1%。初次生育年龄19-23岁妇女的比例是78.0%;50.4%的妇女生育2个小孩;4个以上小孩的占15.9%。结论:农村妇女一半以上生育2胎或更多小孩。  相似文献   

14.
全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于2014年正式实施,但近一年现实表明,二孩申请远低于预期。本文认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存在"东亚现象"可以作为这一现象的理论解释。同时,决策前期的生育意愿调查受政策的逆反效应、舆论的助推效应和"搭班车"的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使得二孩生育意愿调查结果偏高。本文利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在北京市东城区进行的三次生育意愿调查中双独家庭的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对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适用群体的生育行为进行了预估,并对生育政策进一步调整方向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姚磊 《家教指南》2022,(6):134-142
肩水金关汉简中存在“妻随夫姓”的情况,可能只是一种社会风俗,并未形成制度性的规定。在婚育年龄,女性在15—20岁间最多,早婚早育比较普遍。夫妇之间的婚龄差较为明显,男方的年龄普遍大于女方,平均年龄差8.14岁,以往的说法可以重新思考。女性产后休息的周期可能是2.5年。休妾文书提供了与《大戴礼记·本命篇》不同的“休妇”视角,对女性的要求和束缚更多。女奴地位低下,生活困顿、处境艰难,不能当成“家属”对待。还探讨了女子的再嫁、赎罪、疾病等。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每次"两会"召开都会成为全社会的焦点,"二胎"指标、取消"啃老族"福利、降低法定婚龄、电影票降价……各色提案,各种观点,总能给我们充分讨论的空间,对未来充满遐想。  相似文献   

17.
《家教指南》2004,(8):32-33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早婚现象又开始重新抬头;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到早婚行列,结婚年龄由十七八岁下降到十四五岁,且相当一部分是尚在读书的初高中生。从订婚到结婚,短则半年,长不过两三年。  相似文献   

18.
婚姻挤压和婚姻梯度对湖北省初婚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五普”数据对湖北省初婚市场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婚姻挤压和婚姻梯度的共同作用,总体来说,男性在初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不同文化程度者在初婚市场上的情况差别明显,低文化程度男性和高文化程度女性相对处于劣势。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湖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预计未来15年,婚姻挤压将对湖北省初婚市场产生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优化生育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生育政策进入新时代,必将对女性的生育自主权产生重大影响。关于生育自主权,学界有人格权说、身份权说、宪法权利说以及民事权利说等界说,但这些说法都不能完美解释生育自主权的本质特征,现有法律也尚未明确其概念和性质,这使得女性在行使生育自主权时遭遇主体范围、生育数量、知情选择以及生育方式等障碍。在优化生育理念下,建议未来立法确立女性生育自主权作为健康权具体权利类型的法律地位;法定生育外其他生育申请之"特殊情况"应设定兜底条款,建立并规范生育自主权和相关资源的合理交换以增强生育主体的包容性和健康服务;基于优生健康的考量,具体化未成年人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明确医师特殊注意义务以保障女性生育知情同意,确立自主生育方式的法定严格程序。通过优化生育理念的具体落实,使每个女性个体,而不是特定女性群体,能够充分享有生育自主权和优生健康保障,避免社会歧视,以便优化生育理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十个省参加生育保险人数比例及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比例数据,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北京市参保人数占比和享受待遇占比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和总人口数,对2010年北京市生育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了预测,得出其会出现巨额结余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