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机构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指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励儿童广泛阅读,相互交流,提高课外阅读水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2.
浅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及校园建筑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既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又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建筑文化的环境对话、与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优势的文化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的一个系统,通过陶冶熏陶、引领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规范等方式发挥着教育功能。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它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加强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的一个系统,通过陶冶熏陶、引领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规范等方式发挥着教育功能。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它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加强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设。  相似文献   

5.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心理环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者的使命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有赖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而传统教育形成的心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教育者创设优良的学生心理环境,应当从创新教育观、评价观、管理观、师道观等多方面入手。心理环境建设的最终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张海英 《阅读与鉴赏》2011,(6):79-79,22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文化和高雅的班级精神文化;不仅能够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过创设优雅美观、整洁文明的班级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积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杨江丁 《上海教育》2007,(6A):30-32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如何进一步在少年儿童中倡导积极向上的和谐文化,努力丰富与提升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侵权案件中精神损害是一种“看不见”的内在损害,公民维权难上加难。分析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判决现状,发现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立法层面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司法能力不完备等问题。从环境人格权纳入《民法典》人格利益、《环境保护法》明确价值理念方面完善立法体系;从细化“严重后果”认定、合理分配多方举证责任方面完善法律制度;从鉴定机制建设、加强法官审判质效及技巧方面完备司法能力,以期更好地加强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小学教师,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注重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幼儿所处其它环境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家长在创设物质环境方面,应注意几点:整洁有序、"变静为动"、符合儿童情趣、符合审美要求、注意安全卫生;在精神环境方面,应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和创造良好的家庭智力氛围。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是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评估班主任对班级心理环境建设的成绩?本文用问卷调查作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师生关系与班级心理环境建设呈正相关,对班级心理环境现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业负担与班级心理环境建设呈负相关,对班级心理环境建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江光荣的《班级环境》量表可作为聋校班级心理环境建设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对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心理水平和学生都有重要影响。优化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一是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二是强化学校的管理改革,树立良好的领导作风,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正确合理地实行改革,保障中学教师的职业安全感;端正办学思想,减轻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正确合理地运用奖惩措施,提高中学教师心理满意度。三是健全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系统,制订和实施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学教师心理辅导计划。学校管理者还要建立起家、校沟通的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环境历来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但基本上都是把环境理解为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对环境做出了新的理解。完形心理学区分了物理的环境与心理的环境。所谓物理的环境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自在的环境。所谓心理的环境则是被人所觉知的环境,是被人所理解的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这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全新的理解,是一种共生的方法论。对心理环境的研究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共生的考察,是对环境、人与环境关系的全新视角的透视。  相似文献   

14.
论室内环境的意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室内设计中意境的诠释入手,阐述了室内环境意境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营造室内环境美的五原则,认为意境美是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能使身在其中的人拥有情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如何依据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探讨适合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是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出发,分析如何看待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主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拟态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的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等同于现实环境,又与现实环境密不可分,人的主观环境(心理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大多在空间定位与导航领域,而缺少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拟态环境的研究有必要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 new instrument, the Mental State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MSLEQ), to assess student's mental state in a given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MSLEQ has high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values between 0.70–0.92 as well as good construct valid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After conducting a factor analysis, four main factors were extracted and were described as ‘emotion’, ‘intention’, ‘internal 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external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this stud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nomical questionnaire on the mental state in a given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questionnaire yiel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concretely applied to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8.
白梅 《成才之路》2020,(3):24-25
教师应蹲下身子,用爱心同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奠定幼儿人格基础;运用富有童趣幽默的语言,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运用恰当的指导语引导幼儿主动表达,提高幼儿的记忆理解能力;搭建"对话"平台,开展口语表达竞赛活动,促进幼儿的团结、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9.
心智模式是人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人们认识、评价、判断事物的标准。在网络学习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利用网络学习环境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全新、开阔而系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翁洁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2):159-162
强迫症的病因至今还不明确。本文试从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心理内环境三方面的模式图来解释强迫症的病理原因。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与预防可以针对这三个方面展开,最重要的是改善心理内环境,并综合各种方法加以防治。本文认为强迫症的防治关键还在于自我悦纳,改变心理内环境,即改变认知,辩证地看待道德,承认人格的阴影,允许将其整合纳入自己的整个精神,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