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林徐  张珊珊 《视听》2016,(7):102-103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美剧在美国文化输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分别处于语境天平两端的中美两国,在文化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元素的运用成为美剧打破不同语境桎梏的重要手段。文章以《生活大爆炸》为例,探讨九季以来,中国元素在剧集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对比这些中国元素背后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发现其构建的中国形象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较大的出入。并就如何正确看待美剧对中国形象的偏见与误解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在跨文化传播以及树立中国形象方面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睿文 《传媒》2015,(7):44-45
美剧从“美国电视剧”的简称发展到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它像一股火焰,燃烧着整个中国大陆,让多少的青少年如痴如梦地沉醉在它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因美剧而产生的字幕组、 “粉丝”群以及各种关于美剧的百度贴吧也越来越多.人们在观赏美剧的同时,也在互相交流和讨论着美剧及美国文化.中国观众对美剧的狂热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一集美剧刚刚播出之后,微博上就会立即出现关于这一集的各种评价和讨论. 美剧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中国观众对它如此着迷?  相似文献   

3.
影视剧中的跨文化传播——以美剧《越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焕 《新闻世界》2009,(9):166-167
日剧韩剧曾经一度风靡中国,如今美剧热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并以强大的渗透力迅速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从《越狱》到《迷失》到《英雄》……伴随着这些美剧流行,以美剧为传播媒介的美国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影响了新一代中国青少年的世界观的形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剧的特点,美剧的中国受众的特征,进一步探究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总结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为华语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一点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各类电视剧狂轰乱炸向观众袭来时,美剧凭借其较为多样的题材、灵活多变的播出方式以及开放的叙事策略,培养了以75后、80后、90后为主体的受众群,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而在这些流行美剧中,有关中国以及中国人的描述并非少数,本文以热播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简要概括美剧中的中国人形象。  相似文献   

5.
当前众多的中国本土动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视觉形象风格杂糅不成体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本土动画的品牌建立和传播,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仍是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审美语言、艺术表现等视觉符号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们亟待以本土文化为本源,重塑本土艺术视觉语言的审美意义,从民族文化长河里寻找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视觉符号,并以一种文化战略的眼光去拓展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网络下载还是在线观看美剧,我国的美剧观众已经相当可观,其中大部分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人群。美剧在内容和角色形象塑造在当今有了新改变。通过研究罪案类美剧中的华人形象特点,以及刻板印象和理解上误差产生的原因,能更好地了解美国观众甚至编剧心中的华人形象,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相关刻板印象,找到我国宣传事业和媒体方面对外塑造华人形象和国家形象的不足,有助于为宣传和文化交流找到新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安思国  张静 《现代传播》2003,(6):106-107
20 0 8年 ,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 ,这无疑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一个绝佳机会。那么 ,中国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 ?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语境下 ,由于西方文化在事实上的强势地位 ,要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必然要以这种文化习惯所构建的中国形象求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但文化全球化也并非是由西方向东方单向的流动 ,它也包括不发达国家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 ,并以自己的民族性、独特性占得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席之地。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中国《申奥片》① 、《申博片》…  相似文献   

8.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成长的烦恼》到《老友记》,美国电视连续剧(下文简称“美剧”)这一外来文化传播现象,正日渐影响着中国本土的影视业及受众的审美与选择倾向,成为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典型. 美剧在电视台播放后,受众的一系列行为皆为自主性选择行为,即受众在主动使用媒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杜剑峰  陈坚 《当代传播》2014,(2):103-104
影视是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隐形媒介,在西方电影文本中,北京的城市象征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一个缩影。在西方世界中,"中国形象"不是对中国进行简单的复制性的描绘和发现,而是被深深地注入了西方社会的"集体性想象"。这里的"中国形象"包含了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的双重文化关系,是双重文化投射的产物。"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语境下,悄然发生着延伸和转移,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和丰富的蕴涵。  相似文献   

10.
刘希敏 《东南传播》2013,(12):37-38
随着各种美剧在中国的热播,出现在美剧中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关注.中国元素在美剧中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因文化冲突导致出现了一些中国元素被曲解和误读的现象.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既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又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实”是整个电视美学的一个分支,电视纪实审美特征的演进与现众对其的认识和认同密切相关,电视在影响观众的同时又反过来被现众所影响.观众对电视纪实的影响就体现在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对电视纪实的认识和认同,这份认识和认同实质是现众对电视纪实的审美心态和审美需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观看网络电视剧成为我国各阶层群体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美剧借着这一契机登陆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并在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群体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剧《罪恶黑名单》在中国市场对观众的使用与满足状况,探究中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雅楠 《东南传播》2012,(1):117-118
美剧在中国的流行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以时下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通过从个人系统、情节系统和关系系统三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剧还是中国的观众都具有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和动机,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对自我的感知和普世性价值观能都得以成功的传播,而文化深层的态度、文化模式和多样性则没有。美剧的跨文化传播经验或许能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海角七号》彰显台湾新生代导演深谙人种志文化阐释传播,他们一方面明晰了族内受众共同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唤醒并继续培养着人们的影像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这都昭示着本土文化生态重构工程在影视文化产业中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卢兴 《东南传播》2010,(5):102-104
20世纪90年代末,泰国恐怖片以其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崛起,在全球化语境中,泰国恐怖片的本土特征渐渐被拼贴的视觉快感符号和游移的价值观念所取代。而《鬼鼓》则完成了对民族审美的唯美构建,诠释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回归。本文以《鬼鼓》为例,阐述了泰国恐怖片的本土特征及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融合与丧失的现状及原因。  相似文献   

16.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韩剧中呈现的价值观念、女性形象、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等对我国女性观众的消费观、价值观、审美观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透过韩剧对女性观众服饰搭配、美容护肤和家居生活三个方面的影响表现,从文化认同、受众的信息、感情、视听需求等角度分析影响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政治传播的语境中,领导人的媒体形象研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领导人形象与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国内外受众和组织对领导人、政府和国家的认同和支持程度。在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电视媒介是国内外受众和组织了解、认知领导人的主要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60名本科生的控制实验,本文考察浸泡在国族主义中长大的当代中国青年面对美剧里的中国形象时,所做出的反应。研究发现,虽然明知道美剧里的中国故事不合理,中国青年也愿意接受美剧里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如果美剧负面再现中国政府形象,虽然知道这个故事更合理,但是这些青年也不愿意接受负面的政府形象。收视频率和收视时间不能解释他们的态度差异,因此,主导性的国族主义影响了他们对于关剧的接受和理解。在跨国信息流动的背景下,"主动的受众"这一研究传统需要再考虑。  相似文献   

20.
公众的视觉认同是基于公共形象的传播而构建的审美意识形态。图像符号的象征意义已经渗入日常生活,在不同语境中改变着公众的视觉评价。我们应该把握图像在舆论传播中的多重解读,增强信息传播的价值,推进网络舆论与公众视觉评价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