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新闻是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主力军,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它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已成为当代电视观众普遍的收视心理需求.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和亿万忠实的电视观众,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作品,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当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受众的心理以及受众的需求成为了电视台关注的焦点,其内容逐渐平民化,接近于人们的普通生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有了相对的落后,从而影响到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文章就是从受众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以及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和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对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性节目由于它的权威性、指导性、时效性、可视性等功能,已经培养出了社会对于新闻消费的习惯化状态。电视观众对于每天同一时间的新闻节目有着相当的心理期待。那么,在电视观众遍览了中央以及省级电视新闻节目后。地方电视新闻如何才能不让这种心理期待落空.能吸引他们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事实上,地方台电视新闻必须在增强可视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要千方百计营造出电视新闻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此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电视观众,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而且更希望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回事”,这就给电视新闻的采录、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深化报道”。换句话说,只有将信息的深层内涵揭示出来,对当代的电视观众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深化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个手段是“全息化”,即将社会生活的各类不同信息尽可能全面地提供给  相似文献   

5.
时下,很多学者认为,电视观众的心理有诸多特点,比如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等.电视观众心理是把电视新闻传播者的意图转化为观众行为的中介.观众心理的这个中介功能是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关键.电视以屏幕形象为主,辅以声音、文字及音响效果等手段的电视艺术,成功地实现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心理需求.这是电视风靡世界的缘由.也正因为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需求,电视的欣赏空间和欣赏方式有别于其他任何艺术.  相似文献   

6.
孙林  张玮 《新闻前哨》2005,(1):48-48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观众心理是把电视新闻传播者的意图转化为观众行为的中介。观众心理的这个中介功能是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关键。一、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作为一种新生的电视节目.从1997年香港回归现场直播才真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完善与发展,这一传播形式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迎合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状况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在“光环”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视在现代化传播媒介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新闻编辑创新是基于电视新闻节目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目前,电视文化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受众需求有了较大的改变,成为电视新闻编辑者以及各个电视台竞相追逐的焦点。基于此,主要围绕受众需求相关阐述和基于受众需求提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探讨,希望对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有所帮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最终面向的是观众,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越来越成为各大电视节目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电视的受众在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取向上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的接受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目前电视新闻的编辑现状与受众的心理需求方面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本文,我们将针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来谈谈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并分析如何在编辑方式上采用创新策略来满足受众,让受众更加易于接受。期望本文对我们当前的电视编辑方式方法的革新有所帮助,在此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以便共同交流、进步。  相似文献   

10.
童琼 《青年记者》2015,(6):58-59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正确认识受众心理变化是实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尽管资讯、求知、娱乐等日常性社会心理需求还是人们观看新闻节目的重要动机,然而人们表达个人意愿、参与公共事务、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自我认同"心理需求也更加迫切。它体现了人们对个体化生存向社会化存在的不断进发,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心理需求。目前学界对受众心理和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多有论述,从宏观角度对媒体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关系也有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编辑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在改进中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本文阐释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愈加迅速,使得电视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对于电视行业而言,受众是关键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发展需要迎合人们的心理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能够为社会与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新时代需要电视新闻编辑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编辑在电视媒介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满足受众需求,是否能够受到公众的欢迎,都与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内容与形式息息相关。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公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渠道多样化,给电视新闻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影响着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如何从编辑角度入手提升电视新闻节目整体质量,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可观性,进而提升新闻收视率,是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新媒体视域,就新媒体下的编辑工作创新展开阐述,从创新视角探索正确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电视文化时代的来临,电视节目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大娱乐重点,为了更好地取得经济与社会两大效益,电视节目对新闻编辑的内容审核更为严苛。本文针对电视新闻需求的三大特性,基于受众需求,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1.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进步,从追求物质丰富,到对社会发展的了解,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受众对电视新闻的追求,这种需求大致体现三大特性上。1.1新闻的信息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一、电视新闻编辑中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方式更是与时俱进,群众的心理和需求也发生了各种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模式明显已经不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是决定电视新闻是否新颖的主要因素。目前,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思想还比较落后老旧,编辑的内容也存在比较枯燥单一等问题。1.内容枯燥空泛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带给人的感觉多以内容枯燥乏味为主,因此,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更多的是让人无聊,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视文化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不断转化,也预示着电视文化以受众为消费中心的时代的到来,受众需求及受众心理引起了电视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受众需求与受众心理的相关研究看来,人们打开电视是寻找好看的节目的娱乐方式,而节目的好看包括了内容及形式两个方面,就人类接触事物的规律看来,首先要有好的形式才能引导人们深入了解好看的内容,强调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必要性。文章就受众需求及受众心理在电视欣慰传播中的地位、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进行简单分析,重点阐述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余琛 《新闻传播》2013,(12):25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是人民大众了解新闻信息的载体,但是由于观众需求的变化,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改革创新。文章从当前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出发,找出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观众对于电视新闻信息的需求,探究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的革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观众需求视角下电视新闻编辑的革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观众的需求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关注的焦点,电视新闻节目也不例外。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闻编辑只有从形式及内容两方面入手,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才能发挥本身应具有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帆 《东南传播》2014,(5):46-47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看东岸》栏目是一档每日播出的台湾新闻集锦节目,如何在短短30分钟内,为观众呈现最精彩、最浓缩的台湾社会全景?责编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台湾社会新闻,如何对这些社会新闻进行筛选?这都需要责编切切实实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摸透电视观众的需求和心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5大需求,分别是——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传播的各类媒介中,电视新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电视新闻的核心,电视新闻编辑只有不断加以创新,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本文简单介绍了电视新闻编辑,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有关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希望能够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