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电视观众流失逐渐加剧.地市级电视台在上级电视台和新媒介的双重压力下经营日益艰难.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是地市级电视台亟需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利用新的媒介手段重塑地市级电视台媒体形象,适应受众对互动性的追求等方式重获主动权,都是地市级电视台在变革中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珺 《今传媒》2023,(10):45-48
媒介融合是我国新闻传媒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议题,也是传统媒体在发展道路上需要直面的问题。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地市级电视台,正处于同类媒体和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双重压力中,只有迎难而上,抓住机遇,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赢得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本文通过剖析媒介融合时代地市级电视台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困境,探索出了一条“全方位”的地市级电视台发展路径,旨在为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当下博客、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兴起,表明媒介融合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媒介融合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技术的革新带来广电行业生存结构的更迭,与互联网、电信业之间的融合竞争,成为地市级电视不可回避的选题。一、媒介融合下地市级电视台的概况分析地市级电视台是为服务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而生,  相似文献   

4.
井形媒介: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软肋陆地教授把我国广电媒介归纳为伞形媒介与井形媒介两类,这种描述形象地概括了地市级广电媒介的当前处境。伞形媒介即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覆盖率高,有行政资源可以借用,拥有卫星频道,其市场指向像伞或网一样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疏可密;井型媒  相似文献   

5.
胡蓉 《新闻传播》2022,(7):61-6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已经迈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之下,传统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相较于新媒体而言,传统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速度较为滞后,而这也导致很多受众逐渐摒弃传统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这一媒介。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机融合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在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地市级电视台突破发展瓶颈之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强  魏冠蕾 《新闻窗》2010,(1):100-102
对于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相对不太充裕的地市级电视台来说。如何结合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运作机制,已经成为地市级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市级电视台普遍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地市级电视新闻面临发展瓶颈.如何在与上级电视台共同生存、共同竞争的不利逆境中,寻求一条可实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地市级电视新闻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节目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地市级电视台在资源有限、规模有限、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创出精品节目,才能生存和发展。地市级电视台处于我国电视媒体的末端,与县、乡、村更贴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层真实的生活既鲜活,又生动,它就是地市级媒体的生动素材的来源,正因为有了这个"源"泉,地市级电视台精品节目才会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融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成立融媒体中心便成了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必然趋势。地市级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有效利用新媒体优势,成功完成转型和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其面临困境的原因,探究其在融媒体背景下新的生存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在困窘中生存的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地市级电视台需放弃固守姿态,探索新媒体运营模式,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实现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增强品牌塑造,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是地市级电视台亟需的求存与突围之策。  相似文献   

11.
移动智媒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对媒介市场的争夺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传统广电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意味着新的生存环境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山西省晋城市广播电视台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不断探索融合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组建地市级新闻传媒集团,整合报社,受到中宣部的表彰肯定。通过对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分析,以期对国内其他城市广电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1983年"四级办电视",地市级电视台就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市场多元化的情况下,央视、众多省台以及网络、报刊等对地市级电视台的冲击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地市级电视台能做什么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节目本土化、经营多元化、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宋向武 《今传媒》2023,(2):62-64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新媒体技术的推出与广泛应用对传统地市级电视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占据稳固地位是当前地市级电台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媒体融合是传统电视台在新形势下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值得地市级电视台从业者进一步探究分析。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地市级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进传统电视台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旨在为地市级电视台的持续发展贡献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业被界定为上层建筑,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电传媒已不仅仅是宣传媒体了,它还需要强化市场经营行为来发展壮大自己。特别是在地市级电视台人员数量增加,设备不断更新情况下,如果不实行产业化运作,不拓宽经营渠道,地市级电视台已无法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电视台是指副省级城市电视台、省会城市电视台、地级市电视台,这些电视台只能覆盖本区域。特有的区域属性所带来的贴近性优势,为城市电视台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随着媒介融合、“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囿于一方的城市电视台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突破“瓶颈”,把握移动互联这一时代背景,进一步加快推进媒介融合转型,已成为当前城市电视台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6.
当下地市级电视台生存现状尴尬,省级台有平台、覆盖的优势,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方向还在摸索当中,亟需学界、业界加强沟通、交流.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到了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  相似文献   

17.
肖雪菁  杨波 《今传媒》2016,(11):41-42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地市级电视台会逐渐被合并.媒介融合既给各种形态的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近年来,各地市级电视台纷纷对自己拥有的频道进行改版、创新,力求以特色化、多样化频道形式,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随着新媒体日益壮大,对区域电视台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策略进行客观分析,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台进行深入调查,最终试为地方电视台的转型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新亭 《现代传播》2004,(3):122-123
地域需求,奠定了地市级电视台生存的基础,而贴近性,则成就着地市级电视台新闻宣传作用的发挥。但是,单有贴近性,缺乏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新闻宣传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地市台要想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实现舆论监督,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在于,要树立鲜明的互动理念。1 与观众互动,是新闻宣传获取题材的重要途径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人们的危机意识在增强,精品意识在提高,各电视台都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记者“用脚写新闻”。同时也意识到,新闻宣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与媒介形成互动,是搞好新…  相似文献   

19.
芜湖市电视台的大型谈话类节目《政通人和》自2003年6月28日开播,收视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居同时段的前列,成为芜湖市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它曾获得安徽省2003年全省十佳栏目奖、芜湖市最佳栏目奖,其中《激情燃烧的岁月》穴上下雪荣获安徽省广播电视三等奖、市广播电视一等奖。面对电视屏幕,观众可选择的谈话类节目越来越多了。作为地市级电视台,如何挖掘电视资源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赢得发展空间?《政通人和》栏目对此作了一些尝试,富有启发性。立足地方特色,挖掘节目资源优势电视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基点之一便是电视资源。电…  相似文献   

20.
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的媒体传播机构,长期在中央、省级、地市级电视台夹缝中艰难生存,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状况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县级电视台应该正确剖析困境,分析自我存在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以内容为王,强化用户意识,立足本土化做精品节目;进一步增强权威性、树立公信力;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资源整合、走联合发展之路,重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