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电视为载体,用民生的视角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态,报道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如果以《南京零距离》为起点,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六年来,作为城市电视媒体具有核心竞争力新闻形态,电视民生新闻占有电视自制节目的无限风光,它以本土化的新闻内容和亲民化的传播理念,以及互动化的传播手段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相似文献   

2.
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合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兴起。此后,全国各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蜂拥而起。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在节目的水平和品位上良莠不齐。人们  相似文献   

3.
公众一度青睐传统媒体的新闻热线,一是为了解决问题,二是给自己寻求一个发布新闻的渠道。随着新媒体特别是微博等社交媒体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都有了信息发布权和评论权,传统媒体新闻热线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它的转型之路在于,理念上要从传统的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操作上要更多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为受众打造一个基于传统媒体公信力基础之上的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标志着极富中国大陆电视新闻特色的“民生新闻”诞生。此后,多家媒体纷纷效仿.以“民生新闻”为主题的理论研究也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5.
公共新闻:真的"超越"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生 《今传媒》2006,(10):10-13
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界(尤其是电视界)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词语。不过,目前大家所谈的“公共新闻”实际上有两个“版本”,即“美国版”和“中国版”。本篇重点探讨的是后者。“中国版公共新闻”出笼的显著标志,是2004年10月由江苏广电总台主办、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初,以《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掀起了一股民生电视新闻热潮。纵观我国电视界的几次热潮,都是“各领风骚三两年”:80年代末的“电视文化热”、90年代初的“电视纪实热”、90年代中期的“电视谈话热”、90年代末期的“电视综艺热”、新世纪初期的“电视真人秀热”……那么,民生新闻热到底还能热多久?能否打破传统电视热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7.
陈阳 《国际新闻界》2013,(5):94-101
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在我国新闻界异军突起,不少人认为,民生新闻的未来走向就是公共新闻。本文以2010年在某省级电视台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的田野研究为个案,探讨民生新闻转型的可能性。受众或市场的力量将民生新闻推向成功的同时,也埋下了民生新闻衰微的种子,将会制约民生新闻的未来转型。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过分追求收视率,加之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局限,使得民生新闻走向"后民生时代"。从民生新闻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民生新闻的发展应当是朝着公共服务与人文关怀的方向,将民生新闻逐渐发展成为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10.
代平 《新闻窗》2007,(6):77-7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是民主的象征,也是一种理想社会的产物。随着媒体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希望放在了媒体身上。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是否与“公共领域”的理想相一致呢?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08-209
民生新闻是二十一世纪新闻传播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焦点和热点,民生新闻以民本取向、民生题材与平民视角来明确地反映普通民众的态度和情怀,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顺应了大众传媒关于探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取向.然而民生新闻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民生新闻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容忽视.本文从民生新闻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报道中要注意的问题出发,以阳泉市广播电视台的相关民生新闻栏目为例,从平民情怀的角度对民生新闻发展的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始于报纸,盛于电视,1999年6月,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创办,迅速成为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标志。电视民生新闻仅用几年时间,便风起云涌,领秀全国。历经十余载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新闻的具象符号。然而毋庸置疑,电视民生新闻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转型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朱飞 《新闻实践》2011,(8):53-54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琐碎化、表象化、低俗化。电视民生新闻不能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把新闻停留于琐碎的表面。民生新闻若是仅仅局限于事件的表象或者某些“猎奇”事件的报道,其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河南平顶山市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的《城市1时间》栏目今年3月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电视栏目民生影响力60强”,得益于它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4.
邹晶 《青年记者》2006,(6):64-66
以2002年元月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为标志,一些地方电视台的非上星频道开始寻求新闻突破之路,更多地将报道视野对准当地社区事务,用关怀“民生”的方式来体现对“国计”的关注和参与,“民生新闻”已成为许多地方电视频道的自觉选择,并成为业界和  相似文献   

15.
采取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理念和做法,让民生新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稳居收视率高位,并赢得广告客户的青睐,成为很多地市级电视台的王牌节目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新闻运作模式中的种种矛盾日益凸显,由此本文探讨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转型,旨在改变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16.
正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诞生至今,民生新闻的发展已经进入第12个年头。期间争议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民生新闻也从未停止创新变革的脚步。从民生新闻衍生出来的记者帮忙节目、拍客新闻节目、热线互动新闻节目的勃兴,也让我们看到了新闻人的努力。然而,诸多形式的出现仍然是"新瓶装旧酒",对公共新闻的探索也是偶尔为之,并迅速销声匿迹。民生新闻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如何使民生新闻在坚持  相似文献   

17.
王雄 《视听界》2009,(4):19-22
自本世纪初以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勃兴成为中国电视业界和学界最为关注的电视现象。时至今日,民生新闻的话题虽然大为沉寂,热度衰减,但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仍然是各家电视台地方新闻的“主打”形式,观众似乎已经形成了收看民生新闻的“集体无意识”。经过近十年的惯性运作,民生新闻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没有另一支电视新闻新军取而代之。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和中国社会一样,当下的新闻环境和电视观众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而给民生新闻设置了新的语境。民生新闻只有走持续创新、自我转型的道路,才能回应这一新语境,继续引领电视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彤 《记者摇篮》2010,(1):39-3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民生新闻”有了一些雏形,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的落地,“民生新闻”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困内各省会城市崛起。这类栏目和节目的出现对历来只强调“上情下达”而忽视“下情上达”的中国新闻界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新闻和电视民生新闻虽然都是新闻节目,但在定义上却稍有不同,电视民生新闻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大多电视台将公共新闻的概念穿插其中,这种做法更有利于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视角,而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符合大众口味,所以,必须要关注民生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两者在本质上相通。本文试图借鉴公共新闻的公共领域建设特征,结合国内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探索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突破的途径,由"小民生"演变为"大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