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法者,天下之仪也",从古至今,法律都是治理天下最基本的规则和标准。2014年10月28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是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治国  相似文献   

2.
《兰台世界》2014,(S6):88-89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法治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和国家主人翁意识,培养人民理性的法治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掌握有关法治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用法治的理念、原则和精神来判断和分析问题。一、法治方式是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学论断,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入了崭新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较长时期曲折探索和与其他社会治  相似文献   

3.
张红岩 《兰台世界》2016,(12):137-138
"亲亲得相首匿"源于孔子"亲亲相隐"观点,在汉朝时确立为刑法适用原则,这一原则被整个封建王朝所沿用。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在法律与人情之间的取舍,也是中华法系中亲属关系高于法律的体现。这一制度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能够给立法者启示,就这一原则产生原因、发展状况、体现的时代特征等进行分析,并揭示该原则的现实意义,从而确立道德与法律、情感与正义的最佳结合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提供理论上的创新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之相适应,随着广播电视对全会精神的逐步理解与全面报道,宣传的重心也从"法律制度"转到"法律实施",从"法制"转向"法治",转型升级趋势日渐明显。随之而来的是广播电视法治宣传内容及手段的变化,以及不断深化对这一重大部署的解读及延伸。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个硕果.就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来说,法治所蕴涵的人民主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与自由、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依法行政、司法独立等价值理念,将通过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程序正义和权利救济等诸方面的制度设计展现出来,从而实现"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一个硕果.就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来说,法治所蕴涵的人民主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与自由,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依法行政、司法独立等价值理念,将通过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程序正义和权利救济等诸方面的制度设计展现出来,从而实现"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7.
管子的法哲学思想是"富民、崇礼和重法"三者的内在统一,富民是礼法之基,崇礼是刑治之先,重法是为政之备。管子崇礼重法,礼法并用,既是西周"礼治"的继承者,又是"法治"的开创者,为后世的"礼法融合"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礼法一体"的法律传统之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以来,法学作为济世治国之学,在弘扬普遍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治或依法治国成为世人的理想,也是现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刑法作为依法治国总章程的重要部分,既是法治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其他法律顺利实施的重要屏障。刑法作为  相似文献   

9.
"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却又紧密相连和渗透。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以"礼治"为发端,以"法治"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构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共十八大确立的任务,但是,要使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切实发挥法律在公共治理、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关键是使包括官员在内的全民从内心里信奉法律。用美国法学家伯尔曼的话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日前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文章,也阐述了这个道理。在这篇学习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法治论述的文章中,周强强调要坚决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周强指出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当然是有针对的,现实中此类现象较为普遍。在周强此文发表前,上海法院就曝出几  相似文献   

11.
黄老思想是战国中后期"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典范。黄老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但为"法主礼辅",彰显了齐国文化重事功的精神。荀子受齐稷下学宫思想影响,也主张"隆礼重法",但其立场和根基是儒家,因此他属于"礼主法辅"。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明历史得失,从黄老"隆礼重法"思想中吸取法律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对当下"法治中国"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法者,治之端也。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这是我国依法治档的重要里程碑。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陆国强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强调,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事业自觉,全力抓好贯彻实施工作,确保新修订的档案法在全社会得到有效实施。全省档案系统应先学一步、深学一步,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档案法的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对立面有两个,一是“人治”,二是“德治”或“礼治”。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是:从主体上,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二者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原初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或“礼治”之争其实都在“人治”前提下进行,是不同流派(儒家与法家)之间的争议。当代中国的“德治”是在确立“法治”的前提下,倡导以道德来辅助法律之治时而使用的,与前述争…  相似文献   

14.
李军建 《大观周刊》2011,(26):166-166
春秋战国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思想。如孔子对礼治、法治关系的论述:“导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对我国的法治实践有相当大的影响。孟子关于诛杀暴君的思想.则成为推翻暴君的重要理论依据。即使是被儒家批判的名家,也对法律体系的条理化做出了贡献。到了战国晚期.诸子学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典型的表现在出现了一些对诸予百家试图进行总结的文章,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等。本文将截取战国末期这个片段,通过分析苟子、韩非子对人性以及法治的不同主张.来试图对其法治思想的形成作一定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是全人类的不懈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努力方向。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更是将确保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奋斗目标。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到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这十五年间,特别是随着民事基本法律《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一个以宪法和宪法性法律为根本,包括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和社会法等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程序法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全民性普法规划的实施也已进入第二十二个年头,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法治观念得以培育,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公民的生存发展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基本人权的实现将会得到更加完善切实的保障。这一切与新闻媒体对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传播密不可分。 在今年的“12&#183;4全国普法宣传日”到来前夕,本刊特约中央电台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台法制节目的编播人员就法制节目的创办经历、节目运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发表感想,并对今后如何继续办好这类节目,为我国建成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添砖加瓦作以展望,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律知识讲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同年3月,这一提法被载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提法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并将之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之中。因而,说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民主与法治建设逐步走向完善的时代,恐怕已少有人会持有异议。事实也确乎如此。…  相似文献   

17.
宛志亮 《档案》2020,(9):21-25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制重在建立档案法律制度,法治重在应用法律进行国家治理。法制的核心是"制",法治的核心是"治"。因此,档案法制的核心是"制",重在档案法律制度建设;档案法治的核心是"治",重在应用法律法规进行档案治理,即依法治档。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981年以来我国档案法制与档案法治研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近年来二者的研究重心逐步由档案法制向档案法治转移,这也反映出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档案界对依法治档研究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制定更多的法律和条例并不表明更多的法治,人治比法治甚至需要更多的规则。这是因为法治是由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规则发挥作用,而人治则要根据权力种种变化的需要,经常制定新法,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发布命令。另一原因是,由于权力可以不执行它不想执行的法律,致使原有条例和法律经常失效,甚至从来就不曾生效,只好不停地签发新法令。法治和人治是两种截然有别的制度体系,它们治理的原则大不相同,实现的目标迥然相异,赖以成长的社会基础完全两样,因此法治不是在人治的树桩上嫁接新枝,而要在新的土壤中长出新苗。法治需要的新土壤就是多元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新闻传播纳入法治轨道,首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完善立法,建设完备的新闻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虽然有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相关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为新闻传播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但依然没有一部独立完整的新闻传播法。这显然不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常态。  相似文献   

20.
传媒观察     
《军事记者》2013,(3):42-42
首届中国新闻法治建设学术峰会召开 首届中国新闻法治建设学术峰会目前在北京召开。众多来自法律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如何促进新闻和法律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如何促进新闻监督在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开研讨。与会专家指出.新闻监督是推动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的重要力量。加强新闻与法律学界的密切沟通与融合。能够使新闻监督在法治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新闻法治建设”学术论文颁奖也同期举行。主办方希望以评奖的方式鼓励和促进新闻法治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