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惟 《新闻天地》2002,(4):33-34
电视媒体,以其生动、形象、迅捷等优势,必然在经济报道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我想就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电视经济报道的现状我国的电视经济报道早已跳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生产为中心的格局,文稿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数字和宣扬成绩,画面不再仅仅是钢花飞溅、机床运转或稻浪滚滚了。一个以市场为主体的电视经济报道的新框架已初步形成,经济报道的触角几乎涉及经  相似文献   

2.
为在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行业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电视媒体有必要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优势发挥进行实践性的探索。文章结合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发展的实际现状,在分析电视媒体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形势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结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对电视媒体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拓宽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宫岩 《记者摇篮》2004,(2):45-45,51
时政新闻报道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工作部署和重要时政活动的重要任务。一项关系国计民生政策的出台,一个牵动各方面利益决定的宣布,都会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正是时政新闻的魅力所在。因其内容和作用的重要,时政新闻报道历来被各主要新闻媒体摆在显著位置。对于电视宣传来说,新闻节目是龙头,而时政新闻又是电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着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作为反映经济领域活动的经济新闻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但应当看到,经济新闻宣传还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们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从1980年开播以后,一直致力于摸索一条办好城市广播的路子,力求创立自己的特色。开播后,我们电台对新闻节目的要求是:新闻稿件要“短、快、活”,新闻的风格要“短小精悍,接近群众、接近生活”。为此,新闻部规定:记者写新闻稿,在导语上就要有所创新,从听众关心的角度人手;在内容上摒弃空话套话,注意细节描述和稿件容量,力求多给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我们在十五分钟的“乌鲁木齐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听众信箱”、“社会一角”、“周末新闻窗”、“一句话新闻”等专栏;在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中,开辟了“信息之窗”、“报刊新闻集锦”、“珍闻荟萃”、“各地城市新闻选播”、“言论摘编”等栏目,力求报道面宽一些,做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满足不同阶层、不同  相似文献   

6.
骆文川 《视听》2010,(8):19-20
这是一个"一切与经济相关"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下,电视观众对经济报道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已不满足对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浅层次、表面化、一般性了解,他们不仅需要了解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们更需要解答"为何发生"、"怎样发生"以及"未来怎样进行"等等之类的迷惑。  相似文献   

7.
发挥电视优势搞好深度报道陈富清,李灵江深度报道是近年来电视界的热门话题,有的同志还把它作为电视新闻成熟的标志。电视能不能搞深度报道?对此电视界已有定论,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实践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电视不仅能搞深度报道,而且能搞好。现在的问题是,电视搞深...  相似文献   

8.
系列报道《基层干部的楷模——吴天祥》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播出后,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原因一是人物的事迹感人,二是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特性,画面、解说、现场报道有机结合,特别是大量采用同期声,使作品做到了以情动人,以“活”感人。作为参与这条三集系列报道的主创人员,谈一点报道的经过和体会。 一、精心筛选素材,把握主题。 武昌区信访干部吴天祥立足本职岗位,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迹,在今年初被新闻单位“炒”得火热,吴天祥成了热点新闻人物。三月初我们就编发了关于吴天祥事迹的系列报道,四月中旬省委宣传部要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于是我们来到武昌区进行采访。到达武昌区后,在采访中我们得到武昌区广电办的积极支持。他们为我们提供报道线索和画面素材,但作为主创人员,我们感到这个报道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这个新闻人物各种新闻媒介都在宣传,而且我们是进行第二轮电视系列报道,素材还是那些老素材,要出新意难。二是吴天祥所做的事都是过去的,画面上难以表现。围绕难出新和难表现我们展开讨论,认为要想出新必须进一步深化主题,同时充分发挥电视同期采访的优势。让群众讲,搞一个大家谈。  相似文献   

9.
卫小林 《声屏世界》2003,(12):30-30
一段时闻来,一些媒体越来越多地把一些有价值的消惠排在头条,把一些重要领导的公务活动消息排在次要位置。这表明新闻媒体除了按事实重要性采制新闻,还遵从编排艺术,按新闻价值确定编发位置。与此同时,把会议和领导活动采用标题新闻或简讯形式报道的方法得到大多数领导的首肯。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乐于接受并且鼓励以“标题新闻”的方式报道自己的活动,是建立在对新闻规律的了解和理解之上,并愿意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行动为新闻媒体创造条件,使我们能够按照新闻规律,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  相似文献   

10.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电视媒体肩负的社会职责与重要历史使命。电视媒体应本着"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原则,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基于此,本文先讲解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发挥好价值导向职能的原则,然后提出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发挥好价值导向职能的策略,希望对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的对象,但现在“宏观”“微观”这一对词已被广泛应用,人们研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时都借用它来说明两种把握事物的方式。要认识一个事物,既要有宏观的观照,从整体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又要深入到具体事物之中去体察精微,探求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开拓宏观报道领域是电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本文想就电视宏观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电视报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子传媒手段,素来以快见长。因此人们一谈到电视传媒的优势,总会将其归纳到声画并茂,时效性强这点上,而深度报道,似乎变成了报纸特有的“专利”了。 近年来,随着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代表的电视评论节目的出现,使电视专题类新闻节目实现了时效  相似文献   

13.
毕茗 《视听纵横》2007,(6):117-118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果声等多种条件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14.
电视经济报道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产物,在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经济宣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信息必须十分灵通。每个社会成员进入市场中时,无论是作为买者还是卖者,都要平等地拥有信息,否则就无竞争而言。市场信息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决策的成败,所以不允许信息的传递出现障碍。另一方面,传媒传播经济信息必须处于一个质和量的最佳状态。现在人们对于各自所需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新闻媒介来获取的,足见新闻媒介的经济信息传递对市场经济的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农村改革的成功,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后城市改革也将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激流。这种现实无疑要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许多事情需要人们重新来认识。我们搞电视经济报道的同志,对这个现实应有清醒的头脑。我觉得,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三个老化”,即概念老化、知识老化和题材老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农村改革的成功,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后城市改革也将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激流。这种现实无疑要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许多事情需要人们重新来认识。我们搞电视经济报道的同志,对这个现实应有清醒的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中国政治、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在以理性、以文本见长的经济报道领域发挥自身的媒介特点,创新报道思维和意识,打造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媒介优势和报道优势,已成为各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理念上:打破追随报道,形成热点,引导舆论相比而言,经济报道由于专业门槛,以及报道须承载的责任感、使命感,更趋向对社会、经济领域大事、现象、焦点等  相似文献   

18.
杨洋 《新闻传播》2012,(2):155-156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成就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年终进行成就盘点时,这一类型的新闻更是报道重头。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其叙事模式,总结其中特点,为做出鲜活生动的报道探寻规律。  相似文献   

19.
胡晓华 《新闻世界》2010,(10):47-48
当今时代,经济与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就要拓宽广度,创新思路,突出民生情怀;挖掘深度,提高权威性,增强感染力;增强厚度,增强"三贴近",提高服务性。  相似文献   

20.
电视批评报道是电视传媒从事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形式,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对批评报道度的认识与把握。一、电视批评报道的固有力度与行为难度这里所说的力度是就电视批评报道产生的效应而言的,特指批评报道播出后作用于社会和批评对象的力量强度。作为一种舆论监督形式,较之其他舆论监督显然更具威力,更具穿透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