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新闻采访工作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人们的需要,因此,广播电台要明确新闻采访的缺陷,在新时代下做到与时俱进、大力创新。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措施,以期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策划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我国兴起,一直以来都被各大媒体作为吸引群众的重要手段,已经深入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领域。新闻选题策划是确保整个新闻采访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采访的方向和目标,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新闻采访的质量,目前已经成为新闻界最为常用的提高新闻报道效果的手段。近年来,随着新闻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相同的新闻题材,相同的宣传效果条件下,新闻选题策划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基于此,主要阐述了新闻选题策划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新闻选题策划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新闻播音也不能再保持一成不变的播音方式,个性化的新闻播音技巧已经成为播音员形成自己播音风格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观众的欣赏品位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这就要求新闻播音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播音技巧,同时也要运用一些播音技巧润色新闻、吸引观众目光。一、传统播音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在我们对新闻播音的传统印象中,新闻播音员一直都是面无表情地机械地读着一些新闻稿件。然而,对于曾经  相似文献   

5.
抚顺电视台:合理利用新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泽良 《传媒》2012,(9):70-71
正新闻被认定为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有限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对新闻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呈现白热化的局面。面对新闻热点,一拥而上的采访"盛况"常常喧宾夺主,成为与新闻并驾齐驱的新闻,各家媒体可谓绞尽脑汁,寻找能吸引观众的独家报道,似乎谁能抢到首发权,谁就抢到了受众。这种竞争的出现本也无可厚非,毕竟在现今社会各个领域都面临或强  相似文献   

6.
“老典型”一般都名声响,他们身上的新闻资源早已经被人开发过了,即使去采访,也不容易再有突破。加之有些“老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时过境迁,已经不再具有典型作用了。因此,记者往往将“老典型”视为新闻资源的“贫矿”而忽略。其实,只要选好独特的视角,“老典型”身上仍然是新闻的富矿,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在如今收视率为王的背景下,很多电视新闻记者为吸引观众眼球,常常把新闻的刺激性、故事性放大,而忽略了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笔者认为,做电视新闻要想做好,要注意最基本的两点,就是守法与平衡。二、电视新闻节目要守法1.暗访时要注意守法暗访在采访中也称为隐性采访。在新闻采访中,由  相似文献   

8.
还未走出大学校门就已经感受到记者的艰辛,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我深感肩上的重担,且只有主流媒体的记者才能让人们记住一切。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新闻工作是大三时在《西安晚报》的实习。采访、写稿都有老记者带着。由于采访对象多为老记者的长期关系,采访时基本没有遇到阻力,写出来的稿子也容易上。再者,实习生和老师没有形成竞争关系,够不上威胁,老师自然会不吝赐教。升入大四后,面临着找工作和考研的问题,虽然参加过的大大小小招聘会不下十余场,有意向的也有几个,但是真正吸引我的还是新闻本行。新闻专业吸引我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和媒体承担的…  相似文献   

9.
刘思伽 《传媒》2006,(9):37-39
妙手回春--变记录报道新闻为策划制造新闻 只要分析一下最近很多所谓吸引眼球的热点头条新闻不难发现,当事人只是其中一个小角色,而真正把它炒成一个事件的正是媒体本身,在随后的诸多报道中,当事人其实已经不再重要,媒体自编自导的活动才是报道重点.自己创造一个事件然后自己报道,如果新闻今后可以这么做的话,未免也太简单了,媒体应该成为有良知的报道者,而不是总想着策划点轰动事件去吸引眼球,否则以后新闻别说"某某报道",改说"某某制造"得了.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的公关交往艺术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运用公关交往艺术较多的是:一、仪表吸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仪表美是吸引他人,从而进入社交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单纯依靠仪表产生吸引力并不能维持多久,但记者由于工作性质使然(即同采访对象打交道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在时间上是短暂的),需要这种人际交往的仪表吸引,有利于缩小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1.
张宏伟 《新闻传播》2010,(4):111-111
新闻采访,是一线记者的日常工作,尤其我们县级台的记者,差不多每天都要出去采访。如何在频繁的采访中把稿子写得更加精彩、更吸引人?即使面对临时出现的复杂情况也能应付自如?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而观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已经超出了新闻事实的本身,更加关注新闻节目中的亮点,可以说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新闻采访的需求,这就需要新闻采访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和理解一定数量的新闻采访技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自身的思考与体会,对新闻采访的技巧展开论述,希望对新闻采访记者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采访、编辑、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播发的新闻也越来越趋同。且不说新华社的统一发稿,就是在地方新闻中,由于新闻源雷同,同一新闻事件可能被不同媒体所报道,一家媒体想独享新闻或者垄断新闻可能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将新闻做得与人不同,吸引读者,只有在  相似文献   

14.
冀晓琴 《大观周刊》2012,(31):47-47
近几十年来,传媒产业飞速发展,民生新闻逐渐在新闻事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接近民生,拉近了百姓与媒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得列受众的喜爱.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制作基础环节的新闻采访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好的采访可以得到好的素材,可以吸引受众的更多美注,从某种程度上说,民生新闻采访的质量是新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田香凝 《青年记者》2023,(23):111-112
2023年6月,WhatsApp上线了频道功能,吸引了全球新闻机构的入驻。在这一全新的交流空间中,如何发布内容、吸引用户并实现流量转化,成为新闻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尼曼新闻实验室采访了全球13家新闻机构的负责人,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的生态环境在改变,记者的采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记者一方面要履行好揭露社会丑恶一面的责任,又要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往往会因挖掘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而采取一些非规范性采访手段,因此可能会引起冲突事件。本文对采访的非规范性和新闻采访冲突做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方法。1新闻采访冲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媒体要面向市场,如何占领市场,吸引众多受众,这是媒体人面临的一个难题。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记者在采访中,往往透过一次性新闻,发现"二次新闻",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度采访。本文从社会新闻角度探求"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意在抛砖引玉,唤起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的重视和发掘。一、"二次性新闻"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可否认,"二次新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新闻学应该加以探讨的新闻范畴。近年来新闻界针对一次性新闻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对科技新闻中"二次新闻"的研究。受众对新闻资讯所感兴趣的已不再满足于闻之则喜,  相似文献   

19.
夏雨 《新闻传播》2022,(16):171-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许多新媒体应运而生。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报纸和电视,人们可能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就把新闻了解了。新闻报道时间长,如果新闻采访不能从一开始就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人们恐怕很难将整个新闻报道看完。还有目前电视中综艺节目的增多,综艺节目很有看点,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某某明星身上,新闻看起来枯燥乏味,人们对新闻的兴趣也就不多。所以,要想让新闻报道被人们注意到,就要做好新闻报道从采访到后期编辑的每个环节。目前,我国处于多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要想取得成功,新闻采访报道及编辑离不开创新。本文围绕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开展新闻采访以及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后期编辑工作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下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基础的活动,新闻采访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取得新闻素材的最主要的手段。然而,新闻采访时必定需要一些提问,新闻工作者要想获得第一手的重要的材料,必须注意在采访时的提问技巧,本文主要针对在新闻采访时怎样做出有效的提问技巧,让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的获得新闻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