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其实就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深入交流的过程。面对采访对象时,"第一句话"(即开场白)至关重要。恰如其分的"第一句话",有助于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找到共同话题,在最短时间内缩短双方的距离,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根基。那么,怎么才能设计好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激起采访对象说话的欲望呢?  相似文献   

2.
"体验式"采访概述所谓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产、生活中去,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体会他们的生活心境,这恰恰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对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记者而言,体验式采访是写出精彩报道的有效方法。《红河日报》2011年9月曾策划过两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中,往往透过一次性新闻,发现"二次新闻",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度采访,深入报道,抓到水中的活鱼,写出新闻的味道,反之,新闻则如槁木或一杯温水。所以,《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说:"没有味道的新闻是无读者的新闻,一旦新闻没有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用。"本文从社会新闻角度探求"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意在抛砖引玉,唤起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的重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提问,不但可以顺利完成既定的采访任务,还常常能锦上添花,引出采访对象灵光一现的精彩回答。相对于众多不同媒介的新闻采访而言,提问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一个电视访谈节  相似文献   

5.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6.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这么说。特别是跑社会新闻,没有特定的"口",没有现成的材料可"借鉴",采访对象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两次"茶水发炎"事件相隔5年,但却在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具体手段方面惊人地相似。表面上看,两次事件的讨论焦点似乎集中在对"隐性采访"正当性的争论上,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是"以茶当尿"这一细节设计而非隐性采访方式本身。"以茶当尿"的手法,暴露了记者的"外行",夸大了隐性采访方式在程序上的非正义特征。表面上看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还反映出医疗报道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9.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0.
采访技巧是记者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正问、侧问、反问、设问、追问……《新闻采访学》不但适合新入伍的年轻记者学习,对于各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更是开启心智、解渴管用的教科书。不过,就算新闻专业的科班生,在学校学了同样的知识,实际工作起来结果却会大相径庭。有人苦于找不到新闻线索,采访中经常遭到拒绝,或采访不到有用的信息,稿子写不深、写不了等;而有人却天天有"新料",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采写独家新闻,是媒体应该研究的问题。有人提出"网络时代没有独家新闻""自媒体让新闻无处藏身"。其实,网络时代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独家新闻不是没有,而且时时有、处处有。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需要记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许多看似平常的事件,可以用独家的视角找到独家的新闻。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采访实践,从深入基层"找变化""逆向思维"出新闻、独立思考写"独家"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独家新闻的发现判断、构思采制和撰写的全过程,通过具体事例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记者用什么方法进行采访获得新闻的科学.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要向公众传播新闻,首先得有从事新闻采访的记者,通过采访活动采集新闻.没有采访就没有传播.因此,新闻采访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新闻采访学的目的,是根据新闻记者采访的实践,总结经验,认识新闻采访的规律,使它理论化、系统化.对于愿意献身于人民的新闻事业的青年和高等学校新闻专业的学生,通过新闻采访学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和应用新闻采访学,成为善于进行新闻采访的新闻记者,这就是研究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在新闻学的领域,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这几门学科都是应用科学.新闻采访的理论不是来源于权威的本本,也不是来源于实验室的试管,而是来源于新闻记者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报刊历史的发轫,或以为唐代的邸报,或以为宋代称作"新闻"的小报,或以为明代的"京报",虽然朝代不同,但一般都认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报刊。其实,这类所谓的报刊,除了报头之外,既没有标题,也没有自已采访的新闻和发表的评论,实在不能与近代以来出现的各类报刊相比拟。  相似文献   

14.
我2010年毕业进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已近3年。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和烦恼。入门阶段:学会了"走程序",却疲于应付刚来报社的时候,我们几个新记者都分到了热线新闻部,有专门的老师带着跑新闻,回来模仿着写。我没有学过新闻学,毕业后也没想到去找些专业书籍看看,对新闻要素一知半解,所以头一两个月的学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且跟着去采访看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15.
远程采访,记者绝不是孤军奋战,如何与编辑部大后方沟通交流,获得"粮草充足"的条件,乃至使得整个采访圆满顺利,尤为重要.远程作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有必要去远程采访,记者有三项必备的功课:一是要查阅资料,了解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的背景,内容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提前联系相关新闻当事人,如果没有条件联系到当事人,也可向当地同行请求援助;三是和报社领导及编辑开个"采前会",设计一个比较理想的采访计划.  相似文献   

16.
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的精彩程度与电视台记者采访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记者并非仅仅是新闻内容的提供者,而是集信息收集、深入挖掘、分析处理以及艺术升华等多样作用于一身的专业媒体工作者.电视台新闻播报的主要来源就是记者的现场采访视频以及相关的采访记录,播报者无法到现场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记者是主要的媒介,因此,唯有记者做好采访工作才能够保证电视台新闻播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不少基层新闻工作者认为,自己所面对的新闻事件可能比较琐碎,平常而又简单,甚至有时觉得没有多少"新闻点"可寻,所以报道不易出彩。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新闻,而是缺乏发现新闻的眼睛。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同样,从事新闻报道特别是从事基层新闻报道工作,只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多用心去观察,多用脑去思考,还是能写出比较精彩的报道来的。采访要深入实际  相似文献   

18.
在平常的新闻工作中,我们看重的是记者的写作能力,其实,写作的前提——采访更为重要。而对采访,我们看重的是采访技巧,较为忽略指导采访过程的"思想",即对事实性质的判断。这才是考验记者真实水平的要点。一个事实发生了,若  相似文献   

19.
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本身并不代表—种新的文风,但是,溶入了精彩得当的直接引语之后,新闻的文风就会变得清新而又自然,其现场感、可读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注意采访并善于在新闻中写入精彩得当的引语,应该是我们改进新闻文风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等闲视之的追求。 一、我国记者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 我国记者、编辑,以及主管新闻宣传的官员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而且自五十年代至今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有所倒退。今年5月14日,笔者在天津采访李  相似文献   

20.
热点问题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内容,热点问题新闻在采访环节中需要记者专业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的新闻采访技巧,以及深入的新闻挖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在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环节中,由于采访对象不配合、采访环境复杂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为提升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的全面客观性,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