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命题诗画"虽然属于诗意画的范畴,但也有着自身最显著的独特性,即先有诗,后配画,画意是对诗意的匹配和模仿。然而在存世马远"命题诗画"中,我们明显忽略了"先有诗"这一特征,也忽视了诗画创作主体之间巨大的尊卑之别,将绘画看成是诗意之外独立的存在,将画意的呈现看作是马远"有我"主体意识的自觉呈现,或将画中人物所流露出的品行情操看成是马远"有我"意识的存在。其实,"命题诗画"中意境、格调等一开始并不是由马远创作的,而是诗人的定位,所谓马远绘画中的"有我"其实也是为了"他看"。一切画意的呈现都是为了"匹配"他者在诗中提前设定的意境。这其中唯一的"有我"就是马远的"匠心"—用他掌握的"预存图式"将图像与语词的"联觉"功能发挥到极致。而这种"预存图式"在马远的时代已高度成熟,任何类型的诗意几乎都能用约定俗成的"图像语汇"表达。  相似文献   

2.
卢兴 《大观周刊》2011,(21):96-97
通过对比柳宗元的《江雪》诗与范宽的山水画《雪景寒林图》得出诗画具有的同一性。一,中国诗与画中的形象都具有典型性。二,在表达意境时运用的虚实时比的手法具有相似性。三,无论诗还是画,对事物的关照绝不是”眼见为实”而是”神思”。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观照是一种超脱肉体的精神上的洞悉。四,诗画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反映。探讨诗画的同一性,有助于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唐代题画诗是诗与画的融合,是诗与画爱情的结晶,它主要表现在诗对画中的意境、韵味以及用笔用墨等绘画技法的阐发,从大的方面来说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画的关系是以诗释画,并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后世诗画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与漫画     
诗同漫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式要算“诗画配”了。一首诗,配上一幅漫画,给人一种新的感受。 漫画、“诗画配”的形式的产生可能是受了国画或绘图小说的影响。从中国画的发展看,最先成熟起来的是人物画,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五代至宋,花鸟画日趋兴盛。到了明、清时代,打破了单一的绘画形式,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到,在画上题上一首诗或一句诗,已经是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5.
陈志刚 《兰台世界》2017,(15):109-112
汉末、魏、西晋是诗、书、画结合的积蓄期,东晋是我国诗书画结合的真正开始。从诗与画结合的方面看,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绘画的传神思想在东晋初次相遇,我国古代诗画相通的大门被叩开。从诗与书结合的方面看,以"二王"书帖为代表的东晋书法中的抒情成为诗与书结合的纽带,可谓之"书法文学"。从书与画结合的方面看,东晋书法、绘画都要求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情趣,书画深入融合已经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艺史上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6.
王海娟 《今传媒》2016,(6):151-152
时至今日,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友好关系依然相当突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评。这其中蕴藏着美学的价值,基于此而提出“诗画互补”,并对此作出一些尽可能深入的思考,以凸观诗画关系的重要性。破除长期以来建立在人们思想中诗与画之间的壁垒,达到诗、情、画、意并存,情气相宜,气韵相和。  相似文献   

7.
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  相似文献   

8.
正时评是《大连日报》一直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的内容。从"今日观点"专栏到设置专门的时评版,从由专门编辑负责征稿、审稿,到召开策划会广泛征集、确认选题,在多途径强力推动下,《大连日报》的时评已经建立起完整成熟的发稿流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时评风格和特点。2012年,"今日观点"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新闻栏目。2013年,该报时评员的作品获评中国新闻奖。《大连日报》在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时评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时评的题材选择时评,有"因时而评"、"合时而著"之意。从大的方面来说,既包括取材于新闻的评论,也就是时事评论;也包括作者就  相似文献   

9.
谈到苏武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鸟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过春?①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武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  相似文献   

10.
“意境”,在其作为我国文艺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形成之初,是用以评价诗品与画品的.只有对饱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诗画佳作,古代乃至近代的文论家才称之具有意境.具有意境的诗画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很高的,通常总是情景交融、物我浑一,境象鲜明传神,富于启示力,意蕴深厚、隽永.我们读之、看之,从中体味到的,远远超过诗、画中描摹或勾勒点染的物象. 在文学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意境”论的影响也深深地渗入到与诗、画处于同一文艺体系中  相似文献   

11.
选题是进行新闻评论工作的第一步,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评论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新闻评论工作中,选题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本文以安徽卫视《新闻画中话》的节目选题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议程设置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新闻画中话》的选题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新闻画中话》的评论选题中,大部分来源于互联网的事实素材,其中以批评性的新闻选题居多,在选题的领域上,主要以社会民生新闻为主。据此,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继续保持电视媒介的权威性,同时增加自采新闻的数量,选题要具有建设性、注重社会效果,提高策划性选题的比重,并增强选题的冲突感。  相似文献   

12.
王玉琴 《新闻战线》2015,(3):100-101
用充满时代气息和乡土味道的新鲜话,表达群众所做、所想、所求,一直是党报记者进行"三农"报道的追求,大连日报"走过四季?大连七户农民生活记录"立足"走转改"发力,使党报的话语体系进一步贴近民间舆论场。如何提升"三农"报道水平?切实报道民生疾苦,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深化"走转改"中切实增强"三农"报道的时效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如何展现农民的日常生活情态,彰显党报重视民生的报道取向,诠释新时期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大连日报  相似文献   

13.
魏宁 《新闻战线》2012,(3):51-52
2011年是大连日报改革年,亦是大连日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按照"报改"和"活动"方案,从2011年3月开始,大连日报对新闻、专刊等版面内容进行全面调整,对采编人员  相似文献   

14.
敢开第一腔近年来,新闻改革的呼声很高.报纸评论的改革,理所当然是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中央报纸到地方报纸,从党的机关报到各种专业报纸,这几年来都在注意改进评论工作,那种"假话、大话、空话、长话、套话""五话闹文"的评论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成为广大读者所厌恶的过街"老鼠".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要真正提高评论质量,使我们的评论都能讲真话、实话、新话、短话,讲精辟的话、引人入胜的话,那还得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同任何改革一样,报纸评论的改革贵在创新.新闻、新闻,就要力求一个"新"字嘛!报纸评论是新闻评论,当然也要求新,这是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布莱克在成为经典作家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诗画表达艺术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他对诗歌和绘画这对“姐妹”艺术的理解更新了艺术史上的传统认识,不仅转变了“以诗配画”,或者“以画言诗”的模式,更从两门艺术的时间和空间表达上寻求了突破。这一系列的革新奠定了布莱克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旅游热不断升温的今天,广播游记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这是因为它通过听觉感触向人们展示了景观的诗画美、联想美、哲理美,给人以画的赏心、诗的品味,产生美的吸引、爱的共鸣、情的陶冶.  相似文献   

17.
史诗般的爱情,诗画样的颂歌。读了龚志聪同志的传记文学作品《高山流水》,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这部作品立于时代的潮头,开掘主人公的情爱,在深邃厚重的历史中升华,亦史亦文,亦诗亦画,充满精神气象,洋溢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书话,我国著名作家唐弢说过:“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书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因此材  相似文献   

19.
每个媒体人在工作实践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四季歌"年年唱,如何唱出新意?民生时政报道观是《大连日报》改版以来一直坚持的方向。所谓民生,范围广,所有老百姓关注的话题都是我们报道的方向,这也为常规报道打开了一扇更加广阔的"窗"。2013年蛇年春节前,《大连日报》生活专刊部通过"欢喜蛇年全攻略"系列节日报道的实践,感受到:常规报道要想有突破、有创新,策划非常重要,以"三独":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独到发现应对越来越无法回僻的同质化新闻资源,走"只此一家"的路子,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由报道部门文教新闻部和编辑部门生活专刊部通力合作、35篇稿件构成的"开放日里话就医"新闻策划系列报道,虽然只是众多民生新闻策划中的一个,也并不宏大,但通过剖析这一策划实例,我们找寻到了之前那个问题的思考答案:民生关怀应成为新闻策划的切入点,也是新闻策划的本原与终极目的。而这,也正是《大连日报》"民生时政报道观"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