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社会力量”,是进行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整合、引起社会变革的重要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新闻不单要传播信息,还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去影响人、引导人,具有导向、监测、协调、监督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沈德官  梅峰 《视听界》2007,(6):83-83
新闻的基本功能不单是传播信息,还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去影响人、引导人;新闻不仅表现事实,还应揭示出新思想新观念,这便是新闻的"前瞻性"。反映和展示时代特征的广播电视新闻,尤其要注重报道的前瞻性。前瞻性报道更具有新闻性。如苏州市2006年  相似文献   

3.
4.
新闻是各级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节目的重中之重。如果说八十年代我国的电视新闻是播音员一统天下的话,那么八十年代后诞生的主持人就注定要各领风骚。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收看新闻的习惯,可以说他们正引领着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日益完善条件下,作为与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广播经济节目怎样才能更好地创办一批名牌栏目,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已经成为广播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值得我们认真的探讨。从大连台和全国许多台经济节目现状来看,与其它类型节目相比,经济节目办得引人入胜的并不算多。一直被广播同仁认为费力不讨好的经济节目其创优难的症结在哪里呢?现在看来主要难在各系列台经济节目定位、节目对象、节目人员缺乏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导致节目重复,内容雷同,力量分散。象金融证券、人才劳务、汽车电脑、…  相似文献   

6.
吴荻 《今传媒》2012,(8):125-126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介意志的代言人,在媒介和受众乃至社会之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向纵深发展,打造具有扎实的新闻素养和与时俱进的现代观念的记者型主持人是全媒体时代里媒介与受众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7.
8.
节目主持人有很多,但是目前对主持意识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毅 《记者摇篮》2004,(2):60-60
繁荣的市场经济为经济报道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电视台开辟的经济生活频道更是成为地方台的效仿的模式,但是地方经济节目毕竟不同于中央电视台大篇幅、画面俱到的全局性报道。那么如何办好地方经济节目就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11.
徐强 《记者摇篮》2004,(12):41-41
早晨起来,打开报纸,读者时常会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内容上有差异,而且渗透的观点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重大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报道,往往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12.
傅健 《视听纵横》2007,(2):111-111
许多电视经济节目的深度报道,往往是观点 数字,千篇一律,形成令人乏味的模式。那么,如何使电视经济节目更好看,笔者认为,记者在制作节目过程中,注意抓住电视经济报道的特点,使之形象化,就有可能会使经济节目摆脱陈旧乏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辉 《青年记者》2003,(1):36-37
随着电视新闻的理念和制作手段不断更新和完善,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正日趋丰富,主持人的风格也日趋多样,集记者、主持人角色于一身,采编播合一的记者型主持人应运而生,他们拉近了新闻采访报道与观众的距离,适应了电视报道制作深度和多样化的需要,越来越  相似文献   

14.
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对新闻的驾驭能力要求非常高,想要当好一名有深度、有内容的主持人必须先从记者做起。首先,我们对记者型节目主持人进行界定,它是由"记者"和"节目主持人"两个关键词组成,具有记者和主持人双重的身份。要做好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新闻素质,又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发现新闻、反映事实,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评论,然后用自己的主持风格去串联节目、传达思想、吸引受众。本文试与大家探讨记者型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5.
陈琪 《青年记者》2004,(5):30-30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当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迅速发现它,在报道上“捷足先登”。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到闪光点,从众人漠然置之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记有了这种宏观意识,即使他处于某个市,某个县的一角,也能审时度势,从总览全局中透视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作为纸质媒体的记者,他的劳动成果往往见诸于版面。那么,记者的作品如何在版面上更快更多地脱胎而出,并被处理得很突出很醒目?这里,固然与版面编辑的水平和工作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记者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以及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否是版面所需的“俏货”与“精品”。这样,研究和驾驭版面就不仅是编辑的事,也是记者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熟的记者都应该牢固树立强烈的版面意识,并把它从始至终地贯穿和应用于自己的每一次具体采写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过泪如泉涌的经历。 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中,观众已看到多个流泪的主播。就连外国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中也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路透社记者马克说,虽然自己有过多次采访地震的经验.也曾报道过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但这次还是被这惨痛的一幕幕深深触动了。  相似文献   

18.
黄泳 《青年记者》2006,(24):44-45
做记的似乎与档案风马牛不相及。笔提出做记工作应当有档案意识的命题,也许会你觉得可笑、不以为然。其实不然,档案可以帮助记做好工作,无论采访还是写作都用得着档案,甚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田宇 《今传媒》2011,(5):116-117
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一名电视栏目编导,必须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前瞻意识,思考竞争中栏目创作策略,并将创新思维与前瞻意识作为自发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更加丰富我们的荧屏,促进电视传媒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