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瑞环同志在关于新闻工作讲话中指出:“报纸要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关于新闻工作党性的一种鲜明、形象而科学的表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否定或贬低新闻是阶级和政党“喉舌”的论点,甚至将“喉舌”与“传声简”等同起来,胡说什么“喉舌是个旧观念”,“在现代新闻意识里喉舌不是个好听的词。”方励之说得更露骨:“新闻报刊是喉舌,没有什么自由而言。”我们说,“喉舌”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于说明了它和“大脑”的依存关系。在我国,首先用“喉舌”概括报纸性质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体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意见的"传话筒",承担着"上传舆情,下传党声"的重要职责。因此,新闻记者要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素养,如实的报道新闻事件,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舆论引导是否具有权威性, 其权威性的强弱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它与党的新闻机构的威望、信誉、公信度和创造力息息相关。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石,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新闻舆论的权威性源于鲜明的党性, 党性是舆论引导的核心与灵魂。新闻舆论要坚持党性,就要做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新闻工作作为宣传、教育、动员、鼓舞人民  相似文献   

4.
由"喉舌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喉舌论"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终于,胡耀帮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报纸是党的"喉舌",那么一版就是"深喉";如果说报纸是舆"论阵地",那么一版就"是前沿"。"深喉"的声音不宜杂,"前沿"的兵将不宜多。一版应追求一种简约风  相似文献   

6.
四、新闻工具的舆论监督作用应当加强,但是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这里想说明三点。首先,党的新闻工具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果以为当喉舌就不能监督,把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新闻工具的舆论监督作用对立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党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以传播新闻为主的宣传工具,舆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定论不仅为新闻界所公认,也彰显了新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当个"好喉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努力达到"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要正确行使各项宣传职能,确保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宣传任务,真正成为党的喉舌和舆  相似文献   

9.
张新民 《青年记者》2007,(18):69-69
做了十几年跑城建报道的记者,我体会到,要保持新闻"触角"敏感长久不衰,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吃透"上情",把握好"下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关键。在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党的喉舌。既是"喉舌"就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因此,作为"喉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行事,是起码的条件。而要保持新闻"触角"的敏感,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仅仅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研究党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学会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本领,这样的记者才会有敏感的新闻"触角"。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闻是有党性的,新闻传媒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引导群众的“喉舌”;而新闻专业主义则要求,新闻传媒不为任何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党性原则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冲突,党性原则会扼杀“新闻自由”,喉舌论有损新闻的“客观公正”;媒体是第四种权力、是社会公器;记者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党性原则是第二位的。这类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信息哨     
牢固树立当好党的“喉舌”的思想△在新的一年,人民日报将对编采人员加强党性原则的教育,强化党中央机关报的观念,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当好党的喉舌的思想,并在报纸的版面和内容上体现出鲜叨的党性和指导性,以便更好地落实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2.
胡迅 《军事记者》2002,(2):62-62
一是澄清“喉舌论”已经过时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与功能,牢固树立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观念,激发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二是澄清“人民性高于党性”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增强新闻工作的原则性。三是要澄清“新闻商品化”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产品不能商品化”的观念,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四是要澄清对西方“新闻自由”存在的糊涂思想,认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虚伪性,树立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新闻界同仁越来越认识到党性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和核心,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从而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中,越来越注意坚持党性,自觉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但是,也有人把党性与枯燥、死板、僵化联系在一起,耽心强调党性会影响新闻宣传的生动性,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们认为,党性与生动性是统一的。党性不排斥生动性,党性包含着生动性,离开党性片面追求生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71-72
<正>"喉舌"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概念之一,借用说话的器官来定义党报的性质和功能。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使用"喉舌"说明报刊作用的是梁启超。他1896年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写道:"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后来他又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1905年孙中山创办《民报》时强调:"《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1932年5月8日国民党党报《中  相似文献   

15.
“喉舌论”,在以往的新闻活动中曾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一个概括性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然而,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一概括性形象已显得缺“胳膊”短“腿”,不足以怍为新闻事业的一个科学性定论。所谓新闻观念更新,无非是对以往新闻活动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所形成的概括性形象和认识,依据新闻规律和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将其过时了的、有错误的、欠准确的、带片面性的,用反映同类事物新发展的、本质的新观念加以代替。我同意《新闻知识》1987年第2期宋志耀关于新闻观念更新的见解。时于“喉舌论”这一概括性形象,也应本着观念更新的精神去思考。所谓“喉舌论”,即曰“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关于党的新闻工作》)。这一强调党报喉舌性质的定论,自形成之日起到如今,不仪成为新闻工作者而且也成为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指导新闻实践的一个重要定论。目前,有的党报、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党报如何履行"喉舌"和"耳目"的双重功能,2004年,《荆门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开辟亲民板块,作出爱民之举,成立了"新闻110工作室",抽调4名记者专门负责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开通市民热线,提供新闻援助,把记者视线投向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党报的爱民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喉舌",如何办好电视新闻节目,其后期编辑的"再创作"至关重要。本文阐述的电视新闻"再创作",要求新闻编辑以受众为本,通过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策略,学会提炼和升华主题,对电视画面,恰当运用同期声以及后期编辑进行二度创作,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创新意识,提高新闻质量,增加收视率和电视新闻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朱清河 《青年记者》2021,(12):14-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一个世纪以来,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处理上始终如一地追求、恪守与践行的是"党管媒体"原则。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党办报"的贯彻,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政治家办报"的倡导,抑或是改革开放时代"社会效益优先"的恪守,甚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高度强调,均为"党管媒体"百年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话语结晶。  相似文献   

19.
党的新闻事业除了具有一般的新闻事业的特性外,还有自身的特性。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中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作了以下概括:“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之所以也同时是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同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党的新闻事业的这一特性,集中地体现在党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中。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不同的是,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0.
正新闻的政治属性,是新闻基本理论中的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之所以在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是得益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原则。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攻击,指责中国没有新闻自由,而国内一些深受西方新闻理念影响的人,却随声附和,质疑我国"党管媒体"的新闻管理体制,宣称"新闻媒体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用所谓的"新闻自由"的标签遮盖新闻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