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秋  宋志宏 《东南传播》2021,(11):139-141
私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在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以个人化的视角填补了传统纪录片的空白.私纪录片在早期因其自我、私人化的表达,在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像技术的成熟和社交化媒体环境不断扩展,私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私人空间和个体属性,在题材选择、影像制作、传播路径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逐渐向公众化转型.呈现出自我疗愈与共性表达、自我认同与社会共鸣、私人影像与社会版图的有机融合.私纪录片的个人叙事与传统纪录片的宏观叙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完成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像记忆,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真实故事或虚假故事的执迷史已有证,在现代这一由影像文字信息所构成的传媒世界里,更没有人抗拒得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姓力。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借助拍摄而得的瞬间影像所结构出的新闻要素,再加以文字旁白进行新闻叙事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现代社会中一道独特的影像叙事体,但我们应怎样进人对新闻摄影叙事分析的核心呢?与其他媒体比较,新闻摄影的故事叙事方式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将叙事理论引人新闻摄影的领域,是否对二者均有助益呢?希望这一切都能…  相似文献   

3.
"双生花"叙事模式由于其叙事视点的丰富性、叙事语境的多重性在电影叙事模式上是一大创新,我国运用"双生"元素进行电影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电影《姊妹花》.文章从叙事视点、叙事语境和叙事空间对《姊妹花》镜头中的"双生"叙事及其影像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出民国早期电影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对当代电影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青"这个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烙印的群体,在媒介影像中的形象建构和叙事策略,体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从历史记忆中的"知青"到媒介影像中的"知青",经历了从现实叙述到创造模仿,再到符合当下社会媒介文化接受意愿的源自叙事力度的取向,展示着时代与观念的变迁。本文旨在分析"知青"题材的影视剧从反映时代风貌、呼唤集体记忆、构建价值观念三个层次来建构"知青"形象,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知青"影像中,那一代人所留下的毅力、激扬、友善、向上的精神风貌,也给我们提供了开阔的形象构建空间。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今天,传播科技快速发展,"影像"的储存媒介、呈现形式、叙事结构与符号意涵也不断与时俱进、演化改变。十九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出现后,人类视觉所感知的外在景物方可借由"影像"重新呈现,"影像"也成为"语言"和"文字"以外,最重要的社会文明发展记录工具、传播沟通方式以及符号意义载具。  相似文献   

6.
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演变成一种干扰、侵占、殖民现实生活的权力和力量.大众日常摄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及现实—影像关系的倒置,对现实生活带来隐私、监视、羞辱等潜在困扰与风险,促使人们对现实的世界与社交产生疏离、冷漠与厌倦感.  相似文献   

7.
胡杨  王啸 《新闻界》2020,(1):74-81
新闻业在数字转型过程中不断更迭自我定位,新闻摄影亦于其中寻求自身突破,其专业和规范都在变革之中发展完善。透过荷赛数字叙事类竞赛所建构的专业话语可观察到,内容形态的跨媒介表达和团队职能的多重分工是评审端和表达端站在各自功能主义立场对"数字叙事"这一概念作出的解读;清晰而有节奏感的故事脉络与各类媒介元素的有机结合已构成优秀数字叙事作品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意与成本投入等方面的剧变并不能掩盖视觉故事与静态影像的恒久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纪实影像以其独特的摄影方式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纪实影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媒介技术为纪实影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了纪实影像的表现方式,成为纪实影像革新的重要工具.由常秀芹所著的《从摄影到电影——纪实影像的历程》一书立足纪实摄影与纪录片这两个纪实影像文本,追溯纪实影像的发展历程,概述纪实影像的基本内涵,探究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纪实影像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群像表达与美学特征,探求纪实影像的美学特点,预测纪实影像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从西法石印到铜锌制版,再到照相印刷技术,走出《点石斋画报》,历经《真相画报》《北洋画报》《良友》画报,及至《晋察冀画报》等,中国近现代图像新闻实践经历了从手绘到摄影的形式转向、商业画报勃兴与新闻摄影专业化探索,及救亡话语下叙事内容从人文地理到战地影像的纪实流变。晚清民国大变局历史时期的图像新闻生产实践中,摄影艺术家、新闻摄影家等在技术更迭、救亡图存等框架下,围绕视觉形式,依托媒体和叙事内容等,对美术新闻性、新闻摄影“主象”“典型”、记录“活的历史”等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们在新闻摄影审美性、证史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生产,围绕陈述对象、陈述主体、核心概念及陈述策略等话语生成规则,构建了近现代中国新闻摄影话语。  相似文献   

10.
影视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或者简单照相,而是通过现实时空与非现实时空之间的转换,改变现实时光让它变为导演自己想要的时光——"雕刻时光";在电影线性时间的专制下进行非线性的时空叙事,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叙事表征从影视作品的画内时空延伸到画外时空,从写实到写意,从"展示"到"暗示".笔者将以多部影像作品为例,探微影像作品的时空元素构建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变异与承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电影生成于早期长故事片初创阶段的基础性范式,"影像传奇叙事"在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跌宕流变间变异与承续.从"十七年"的英雄传奇到"主旋律";从<红高梁>标示的"第五代"转型到整体传奇化的新世纪商业大片,影像传奇叙事的美学指征历经隐、显,却始终是新中国电影最具中国性力度的银幕显现.  相似文献   

12.
2009年金秋,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作为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全书分正编、副编,总计120余万字,1600多幅图片,是对革命战争年代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历史的真实纪录。正编又分《叙事篇》和《影像篇》,《叙事篇》写的是中国解放区摄影发展概况,包括摄影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影像现实与歌舞虚拟交替相融的叙事形态和了无痕迹的交叉剪辑,好莱坞歌舞片成功建构了歌舞类型电影叙事复调化新语态。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出发,将歌舞片置于电影历史沿革中探寻其叙事手法、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逐步呈现复调化现象的过程,探析其平面、立体、多线条、多维度的复调思维叙事方式在电影中的运用,试图诠释歌舞叙事系统的构建,窥探典型歌舞类电影的特点,力求总结出好莱坞歌舞片影像叙事复调化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叙事学理论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选取YouTube平台中粉丝量最高的10位中国个人博主中播放量最高的30例视频为研究对象,分析视频中的个体叙事如何建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个体传播者于"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海外社交媒体的个体影像叙事中美食及文化类题材最受海外民众欢迎,个体在讲述中国社会、文...  相似文献   

15.
一、运筹——和喜欢的人,在喜欢的频道,看喜欢的节目《咔嚓瞬间》诞生于2013年3月本溪电视台的全面改版。起初,节目研发团队做了很多考虑。从社会发展看,随着全民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摄影、摄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摄影工具的不断更新和拓展,它的普及势头不可限量。一个以影像为基础的新的视觉文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作为现代信息主要载体之一的电视,它的本性就是影像叙事,它本身也是摄影衍生出来的艺术,所以,两者的相交融和互为托表是非常容易操作的。  相似文献   

16.
张晴 《视听》2021,(1):100-101
作为新生代导演,张猛执导的电影数量不多,但其创作整体表现出鲜明稳定的个人风格.新作《阳台上》刻意回避强烈的戏剧冲突,叙事克制,在视听语言方面的探索与尝试让人耳目一新,手持摄影、栅栏式场面调度以及方言元素的使用塑造了具有标志性的影像风格.影片关涉"社会发展中的新旧碰撞"以及"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等现实问题,外在的影像呈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像化叙事的特征及界定,然后进行了电视"影像化"因素的叙事学分析,介绍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表现主义等三种不同的影像风格,最后重点分析了影视叙事艺术对电视"影像化"叙事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影像表达的话语策略,应该摒弃话语思考中的抽象思维惯性、话语传递中的宣教思维惯性、话语选择中的影像思维惯性,从影像叙事的表现蒙太奇策略转换到以讲故事为核心的叙事蒙太奇策略,让影像人物从符号变得真实,让影像叙事从诉诸理性转变为诉诸感性,让叙事姿态从主观变得客观,进而增强国家形象片的愉悦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9月20日,"世界摄影节组织同盟"在平遥摄影节举办的"2008世界摄影节高峰论坛"上宣布成立。"世界摄影节组织同盟"是一个国际性的影像交流平台,其宗旨是"平等参与,自由交流,广泛合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抗日战争宏大叙事的一部分,"重庆大轰炸"的历史记忆遵循其特定的叙事方式。美国学者科布尔(Coble)发现,战争记忆与战争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的记忆也具有时代差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抵抗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为核心的"胜利叙事"起主导地位,但从90年代中期起,"胜利叙事"被以中国人民遭受百年耻辱为主的"受难叙事"取代。①这种差异显示了战争记忆并非只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建构。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本质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而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记忆有赖于特定群体对于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